稻盛和夫是與松下幸之助等并稱為日本經營四圣之一,他一生創辦了二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公司與第二電信電話公司都聞名遐邇。稻盛和夫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成功創辦了二家大企業,更因為他是一個有名的哲學家,恰當地說,他是一位企業哲學家。大師季羨林曾說:“根據我七、八十年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他運用他的哲學治理企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著作《活法》、《創造高收益》等成為當今的暢銷書,讀者都渴望從中了解哲學與企業管理二者似乎風水牛馬不相及的內容,會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哲學指導企業實踐,企業管理又成哲學成果的驗證。
讀稻盛和夫的企業管理書籍,很多涉及到道、宇宙、心智等內容,倒似乎是在讀老子、莊子的哲學,充滿著辯證法、相對論,而這恰恰是稻盛和夫的獨特之處。京瓷的高層人員把京瓷的成功歸結為:有了稻盛和夫這么一個稀有的哲學家,是這種哲學緊緊地團結了企業的心,而不是在于有什么特別的技術。所以,也有人把他評價為“最高深同時又是最簡單的企業家,是可以復制的,而不是象蓋茨那樣是天才”。那么,稻盛和夫的哲學到底有什么?他們在管理上怎么能運用呢?
一、大道不可少
“道”是老子哲學的主要內容。《老子》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里的道是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規律,也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動者。而類似的是稻盛和夫在創辦京瓷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的是企業的“大道”,也就是經營企業的目的與宗旨是什么?他認為企業的目的與宗旨就是類似老子所說的“道”,是企業的本源和動力。只有明確了這個“大道”,才能將企業團結起來。他在經過了一段時間迷惘和苦惱后,終于明白到了企業的“大道”,這個“大道”就是將京瓷的經營理念確定了“在追求員工獲得身心二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他具體提出了“敬天愛人”作為企業的基本經營方針,并不斷實踐。所謂敬天愛人,就是說人生、事業中有天道、有神理,號召人們要胸懷愛心,順應天道,為人類、為社會盡心竭力。有了這樣的理念和使命,稻盛和夫拋棄了“將稻盛和夫技術昭示天下”的初衷,心中迷霧一掃而清,覺得經營才能無所顧慮,堂堂正正地去管理。他在總結時認為,京瓷創業時,自己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但從一開始就樹立了明確的大義名分,確定了自身的經營理念,所以員工能齊心協力,共同奮斗,這是京瓷能發展壯大的最大要因。
大凡持續成功的企業,大道必不可少,都有清楚的企業宗旨,使命感和價值觀。有世界第一CEO美譽的韋爾奇在《贏》一書中總結其成功經驗時,也把企業的使命感與價值觀放在企業經營的首位。眾所周知,韋爾奇最讓人學習稱道的是其管理的創新,例實施多元化的巨大成功、實行公司扁平化的管理等,這些變革都深刻影響了全球企業的管理。但韋爾奇把通用電氣的成功歸結為不僅因為管理的創新,更在于企業的“大道”。他說,在最初成為CEO的時候,對于自己發布的那些含糊不清的意思隱晦的價值感感到相當內疚,如面對現實、實踐卓越等。在他的努力下,“以極大的熱情全力以赴地推動客戶成功”、“創建一個挑戰極限的境界”這些“大道”得以確立并一直引導通用的成功。再如海爾公司,在短短二十年時間,已發展成為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名,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張瑞敏的經營哲學,甚至連稻盛和夫本人于2010年在青島與張瑞敏交流時,也對海爾的哲學管理深為欽佩。
二、 用人為墻
“用人為墻,用人為城”是日本的名言,是稻盛和夫的用人哲學。意思是如果把企業比作城堡的話,員工就是這座城堡最下面的石墻。這含二層意思,一是人心就是最堅固的城堡,領導者一旦無法獲得人心,意味著下面石墻不穩,城堡也必然傾覆,事業必招失敗。二是在修筑石墻時,既需要巨石,也同樣需要大量的碎石來填充巨石之間的縫隙,這些碎石的作用就是要把整個石墻保持牢固。
稻盛和夫提出“人心比什么都重要”的理念。他認為“人心確實變得快,有時靠不住,但反過來說,世界上也再沒比人心的結合更加牢固的東西,公司的發展完全信賴于所有員工的人心一致”。為此,他提出了“以心為本”的經營哲學。并說明:“我們的公司并不是建立在雇傭的關系上,而是相互傾心的同志們聚在一起所結成的命運共同體”。為了人心的牢固,稻盛和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實施了職工擁有企業股份的制度,把屬于自己的股票送給職工;在薪酬管理中,廢除了所謂合理主義薪酬,把績效報酬控制在人性承受范圍內;在勞動關系中,實行“終身雇傭”,雖無契約明文規定,但作為一個慣例等。這些措施的目的,有效地把京瓷打造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與在堅固的石墻中,必須有一些小碎石一樣,在企業內部也必然有一些員工,在推行精干型經營策略時,或許被很多企業認為累贅和負擔。事實上,目前很多企業都碰到這種情況。對此,稻盛和夫卻不這么看,雖然這些人能力不強,但他們具備良好的個性,與周圍相處融洽,并愿意為企業的發展勤勤懇懇、努力奉獻。短期看,這些員工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一點損失,但從長期來看,有助于企業組織結構的牢固,能經得住風浪。對企業而言,同樣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由些看出,京瓷公司為何能成為“命運共同體”,關鍵是巨石和碎石各得其所,各施其長,共同筑成了牢固的石墻。
三、大善似無情
“大善似無情”是佛教里面的說法,這個詞指的是真正大善從凡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往往顯得“冷酷無情”。這也是稻盛和夫的重要哲學。在他的企業里,創建了“敬天愛人”、“以心為本”的基本理念。企業追求的是“命運共同體”,這并不是說一定對所有人都如此。他覺得,二種情況必定例外,一種情況是企業碰到困難,難以為繼,或者說企業競爭日趨激烈時,還得采取斷然措施,該裁員的還是要裁員,即使被人斥責為“冷酷無情”,也需要拿出勇氣進行裁員。在他看來,裁員看似無情,但為的是企業的生存,是為了更多的員工,是真正的大善。另一種情況,他也指出:至于那些對公司毫無感情和敬意,僅僅只是為了薪水而來工作,對公司沒有歸屬感的人,如果工作意愿和態度都很消沉的話,你就應該考慮在適當的時候讓其離開公司。這種做法不能被責備為“冷酷無情”。正是這種大善與無情的統一,反而更加使“敬天愛人”、“以心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筆者到日本各大企業參觀考察時,提得最多的疑問是終身雇傭與效率的問題,員工的動力源從何而來?在了解了稻盛和夫的“大善似無情”的經營哲學后,對此豁然開朗。這個經營哲學對我們的企業管理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在目前的我國企業,往往走了二個極端,一是隨意解雇人,特別是在大量的非公企業中,賺錢就是惟一價值。二是無法解雇人,這在國企中普遍存在。其實,這二種現象都無法使企業充滿向心力,員工也是沒有效率和積極性的。因此,企業經營者必須既要講以心為本,又要講大善無情,雙管齊下。
四、晴天借傘
京瓷幾十年來穩步發展,但也經歷了無數危機,1973年石油危機席卷全球,日本經濟遭重創,處于高速增長中的京瓷一時間訂單銳減,面臨嚴峻考驗;1985年,以美國為首的五國集團簽署了《廣場的協議》,日元急劇升值,京瓷的成本大幅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肆虐,制造業遭遇了最嚴酷的冬天,大量的企業走向了生命的結束。在這些危機中,京瓷能夠平穩過來,企業界把其中的原因歸結為稻盛和夫有一套獨特的“過冬術”,正是這個“過冬術”,最終把危機變成了契機。那么,他的過冬術是什么呢?稻盛和夫簡單地把它歸結為晴天借傘。也就是說企業要未雨綢繆,思慮長遠,做好企業危機的應對策略。用他對銀行系統的一句話來概括:“銀行只會在晴天時才借給你雨傘,真要到下雨時,銀行就要把雨傘收回去。”當風雨來臨時,別的企業也象銀行一樣,自己都在擋風避雨,何來借傘給你。所以,稻盛和夫深刻認識到不能過度信賴別人,還是要依靠自己,及早做好準備。一是強調企業要有穩健的財務實力,儲備有足夠的現金,這樣能減少企業的債務負擔,避免因資金不足陷入困境;二是未雨綢繆,企業經營穩定化,不搞大規模的擴張,堅持相關多元化,走多元化的延長線道路;三是人心儲備,企業在高速成長時,不忘倡導企業的價值觀、使命觀和人生觀。倡導以心為本,敬天愛人,命運共同體。當遇到困難時,企業員工自然回報的是共渡難關的凝聚力;四是創新為先,京瓷并不僅僅停留在哲學層面的說教,而是克服了許許多多的技術上的困難,才有今天這個局面。其秘訣在于,即使按當時技術水準根本無法完成的訂單也要接受,正是這種平時有勇于挑戰的精神,才鑄就了如今的京瓷。總之,晴天借傘的道理類似于我們常說的“預則立,不預則廢”。企業只有在“晴天”就準備好遮風擋雨的“傘”,才不懼時有的不測“風雨”。
五、跨者不行
在京瓷的發展中,稻盛和夫始終信守“跨者不行”的哲學,主張穩健和內斂。所謂“跨者不行”是表示老想跨著大步前時,希望步伐又大又快,但是這樣能遠行嗎?這反而欲速不達,圖大則不成,貪快則反慢。他主張要勇于進取,創新為先,但又強調有自信的同時,決不能忘掉謙虛,經營者不管取得過怎樣的成功,都必須戒驕戒躁。
以GE為代表的多元化風靡全球,不少企業爭相仿效,但很多企業結果是邯鄲學步。而稻盛和夫則主張,經營企業與下圍棋一樣,即便己方占據了優勢,可是如果一旦過于貪心,將下一步戰線拉長的話,反而會被對手切斷己方的大龍。只有一步一個活子,最終將整局連成一片。他認為,實現企業多元化的火種其實就是在一家企業擅長的領域與市場的延長線上四處潛藏著。突出“延長線”,也就是說多元化產品享用的是同一本源、同一技術。像京瓷涉足了切削工具、太陽能電池等不同領域,但是這些產品的開發都是基于京瓷具有優勢的精密陶瓷技術和結晶技術,是在精密陶瓷的延長線上尋找突破口。反觀當前的不少企業,心態浮躁,見風使舵,多方出擊,最后紛紛敗陣。管理學家吳曉波的《大敗局》都專門描述了這些案例。稻盛和夫并不是反對多元化,但他主張經營企業象搶山頭,穩固一個再搶一個,確保企業的競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俗話說:“企而不立”,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腳跟站穩了,人的重心才穩當。
哲學與管理是二個不同的范疇,但也是相通的,思辯哲學,運用于管理,稻盛和夫既在理論上創立了管理哲學,又在實踐中成功運用。在稻盛和夫等企業家的實踐和推動下,二者的結合日益緊密,逐步把企業管理引入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推動企業獲得更大的成功。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