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十八冶成立50周年,飽經憂患的50年卻因最近5年的精彩,將“N”型軌道的右端高高揚起,合成了一條輝煌的折線。2006年9月后,十八冶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中冶建工強勢崛起,迅速成為重慶建筑界的新星。不論是十八冶40年的歷史積淀成就了中冶建工近十年的江湖縱橫,還是十年的中冶建工續寫了十八冶40年的傳奇,二者之間的傳承關系卻昭昭然,二者若雙峰并峙的形象亦昭昭然——只不過不在同一個時間緯度而已。
自2011年4月中冶建工更名為中冶建工集團,迄今剛好四年。四年里,有無數令人感動的細節,“歡呼與吶喊,都是肺葉的振動”,正是這些細節,共同畫圓了一個個夢。
百億夢圓
新世紀以來的很長時間,沉重的歷史債務、眾多的歷史遺留問題壓得當時的中國十八冶喘不過氣來,為生存而奮斗是當時五六年間的主旋律。至2006年,企業方才真正擺脫生存危機,兩年之后,董事長、黨委書記姚晉川在工作會上宣布,終于全部清償完所有內外部債務,共計4.79億元。暴雨般的掌聲響徹會議室,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
到2010年,中冶建工順利完成“二五”發展目標,企業實現總產值66億元,較之上年幾乎增長了1倍,新簽合同突破百億元大關。在謀劃下一個新的五年規劃時,姚晉川提出了營業收入、新簽合同、利潤、人均收入、經濟增加值等八個翻番的總體目標。初聽這一宏大的目標,無不心生疑竇,認為不是一個神話,便不過是激勵士氣之舉,就像望梅止渴的典故。
但事實很快打消了人們的疑慮。借助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東風,2011年中冶建工獲得“井噴式發展”(姚晉川語),當年實現總產值133.3億元,較之上年正好翻了一番,五年的目標竟一年完成!當年新簽合同同比增長28%,達到151億元。是年4月,中冶建工更名為中冶建工集團,自此,正式跨入百億企業集團行列。1986年,當年的十八冶產值規模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03年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2.3億元,從1億到10億,整整花費了17年的光陰;從10億到2011年的100億,不過8年,僅是前者的一半。年利潤千萬元只是曇花一現地出現在1988年,創紀錄地達到1244萬元,成為一個孤立的絕高峰;2004年,成為連續虧損十余年之后盈利的第一年——可憐的190萬元,一年后卻飛速地達到2592萬元;2009年首次盈利億元。從千萬級到億級,如果從新世紀算起,用了四年時間,如果從十八冶算起,則是15年。但當2014年利潤突破5億元時,從1到5,卻僅用了5年。在這里,數據就是一個企業活生生的歷史,因為浸染了歲月的風塵、人世的滄桑而格外動人。
這就是中冶建工所呈現的加速運動,產值的變化作出了另一個例證。2009年產值37.88億元,2010年幾乎翻番,2011年再次翻番,,不過。富有意味的是,從“二五”規劃的元年2006年起,中冶建工統計數據的單位從“萬元”過渡到了“億元”,顯示了一個量級的變化和進步。
2011年之后,中冶建工產值和新簽合同在百億基礎上以“小步慢跑”的方式穩步增長,并保持在重慶百強企業前20位,重慶納稅50強企業前30位。2014年,公司人均收入近9萬元,由此宣告“三五”戰略規劃的“八個翻番”目標的全部實現。
大廈夢圓
2013年1月,新落成的中冶建工大廈迎來首批客人——公司副處級以上離退休老領導,在氣氛熱烈的茶話會上,原十八冶總經理郭殿英滿懷深情地說,十八冶人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建起一棟大樓來,蓋它個18層:“十八冶嘛!這個夢想從租住重鋼的紅樓就有,直到搬進自己建的石坪橋特1號小院,一直有。今天,這個夢想終于實現了,竟然還不止十八層!”滿屋子贊同的掌聲和笑聲打斷了老經理的發言。
由此可見,有一棟自己的大樓,竟是幾代十八冶人、中冶建工人的共同夢想。這其實也是姚晉川的夢想。2010年12月,中冶建工選址大渡口建橋工業園,開工建設中冶建工設計研發大廈,大廈占地40畝,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興建中冶建工設計研發大廈,表明中冶建工將堅定不移地走EPC工程總承包之路,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大以工程設計為代表的全流程主體專業,堅定不移地開展自主創新、推動建筑科技的不斷進步,堅定不移地以高端建筑市場為目標打造一流企業集團。”姚晉川在開工儀式上如是說。
2012年12月29日,距開工儀式剛好兩年,中冶建工總部遷入新居,大廈正式更名為中冶建工大廈。這座以魯班鎖造型的巨型建筑以挺拔、肅穆的姿態矗立于建橋園區,成為這片古老土地的新地標,成為中冶建工歷史上又一座豐碑,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2014年12月,經過中國建筑業協會大評委團通過,中冶建工大廈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這是重慶直轄市當年唯一的魯班獎,也是中冶建工的第五座魯班獎。
特級夢圓
資質,是一個企業的PASS,一個最為重要的生存指標。作為施工總承包一級企業,中冶建工已有很長的年歲了。但當一個個民營建筑公司也悄然擁有一級資質,當重慶雨后春筍般長出多達數以百計的一級建筑企業的時候,泛濫的一級資質已經不能體現企業的價值和身份了。另一方面,愈發規范的建筑市場不斷提高入圍門檻,許多高端項目、大體量工程都只向特級企業開放,資質就這樣一度成了中冶建工轉型和持續發展的瓶頸。
“資質問題必須解決,再難也要解決。”姚晉川早在企業剛走出困境的“二五”初期就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將特級資質作為重要的企業愿景目標。“國內一流、重慶第一的工程總承包特級企業”,在2006年年初提出的時候還稱之為發展“遠景”,“遠景”究竟有多遠?
2012年年中,中冶建工開始接觸甘肅省人防設計院,洽商吸收合并事宜,這是姚晉川資質升特戰略的第一步。直至次年5月,經過一年的艱苦談判和反復博弈,中冶建工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將甘肅省人防設計院收入囊中,以此為班底組建成立中冶建工甘肅勘察設計院,從而擁有了西北五省唯一一個人防設計甲級資質。以此為序幕,中冶建工吹響了資質升特的進軍號角。
2014年5月,一舉獲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這,并非資質升級的全部,謀大事者正放眼全局。2015年3月,捷報再傳,公司成功獲得冶煉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成為重慶地區名副其實的唯一“雙特”建筑企業。不到一個月,中冶建工順利獲取公路工程總承包一級資質,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的建設由此將成為中冶建工的重要施工領域。上世紀80年代,十八冶的有識之士曾上書公司決策層,建議企業轉型,進入京津和江浙地區剛剛興起的高速公路建設,彈指間,已是30年時光漫流。
以“雙特”為基礎,以公路一級、鋼結構一級等多個總承包一級為支撐,以建筑、人防、冶金三個設計甲級和勘察甲級為補充的完善資質體系就此建成;而堅定不移走EPC工程總承包之路的企業發展愿景也在此彰顯。
在耀眼的資質輝映下,正是企業實力的快速增長:中冶建工現已擁有30余個分、子公司,包括重慶、甘肅、天津三個勘察設計院;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鋼結構生產加工基地;擁有重慶最大的移動式吊車——650噸履帶式起重機,以及全系大型吊裝設備;擁有年產20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生產線,包括2014年兼并的禾遠混凝土公司;擁有97項核心技術、331項專利授權,35項科技成果經過省部級鑒定,國家工法4部,獲省部級認定工法25部。
資質體系建設的成功,恰是中冶建工“加強中間,做強主業,延伸兩端,提升價值”的總戰略的成功。
海外夢圓
歷年來,中冶建工以重慶為大本營,以天津公司為擴張北方市場的橋頭堡,并先后成立貴州公司、上海公司、四川公司、東莞公司,負責區域經營。2013年,又以甘肅勘察設計院為陣地,組建了甘肅公司,將經營網絡覆蓋至廣闊的西北地區。至此,中冶建工完成了對國內建筑市場的經營布局。
但僅僅將目光囿于國內市場,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注定難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因此,走出國門,到國際建筑市場搶占一席之地早早地提上中冶建工決策層的重要議事日程。2009年,中冶建工以合作的形式,承接了利比亞扎維耶市住宅建設項目,開始了新一輪國際化旅程。這一次,與曾經帶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開赴贊比亞已迥然不同,可以說是一次沒有經驗的先驅實驗。不期而至的利比亞戰爭,讓中冶建工人領會了國際建筑市場的波譎云詭。幸而在周密的部署之下,迅速撤離了那塊是非之地,將損失降至最低。真所謂“善陣者不敗,善敗者不亂”,殘酷的市場拼殺、白刃格斗練就了中冶建工超強的適應能力。
“雷厲風行、說辦就辦、知難而進、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中冶建工倡導多年的“六大作風”之首。因此沒有退縮的道理。中冶建工仍然將眼光盯住國際市場,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冷靜和更強的風險意識。2011年,中冶建工進入阿爾及利亞,先后承接了523套和660套住房建設任務,逐步在東非站穩腳跟,并以此探索國際項目的管理方法,積累管理經驗。2013年,承接了格魯吉亞第比利斯青奧村公寓項目,進入歐洲市場;2014年,再度在非洲承接科特迪瓦總統安居工程第一階段500套住房建設項目。經過五年的努力、反思和總結,在審慎發展的總思路下,中冶建工終于蹚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項目管理道路。
2014年,中冶建工海外公司正式成立,開拓海外業務成為新公司的歷史使命,也表明了中冶建工進軍海外,“不破樓蘭誓不回”的巨大決心和勇氣。隨著國家“一路一帶”戰略的落地,在絲路要塞格魯吉亞有著優異表現的中冶建工,期待國際市場能夠帶來更多的驚喜,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當然,這已屬于另一個夢想的范疇了。
本刊記者 吳少文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