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集團今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交匯口,面臨新的選擇。過去十幾年間,我們在做大做強的路上把集團打造成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部署下,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中國建材集團到底該怎么走?到底該去向哪里?這是我經常想的問題。
我認為,做企業需要讀書。做企業是個比較復雜的工作,也是個比較難的工作。不管你是管理企業的,還是搞技術、搞業務的,企業里的事情,一部分靠你的經驗、你的實踐,另一部分就是靠你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做企業不可能無師自通,完全憑經驗,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學習,才能做好企業。
向大家推薦《之江新語》、《大繁榮》、《第二次機器革命》、《文明的代價》、《21世紀資本論》等經典書籍。這些書籍可以引發大家對于企業創新、轉型和改變的思考。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我從網上看到了兩組數字,一組數字是人均讀書量:以色列人均64本、俄羅斯人均55本、美國人均50本…… 相比之下,我們國家,人均讀書量僅4.6本;第二組數字是世界500強企業家人均讀書量,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日本企業家人均每年讀50本,而中國企業家只有0.5本。盡管我認為這個數字并不準確,但這兩組數字至少說明了一個趨勢、一種現象,那就是我們的國民、我國的企業家的讀書量是遠遠不夠的。
我國亟須借世界讀書日推動國民讀書。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開展讀書活動,中國建材集團舉辦讀書會活動也是號召大家來讀書。
中國建材集團今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交匯口,面臨新的選擇。過去十幾年間,我們在做大做強的路上把集團打造成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部署下,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中國建材集團到底該怎么走?到底該走向哪里?這是我經常想的問題。
此時大力倡導讀書也是意在引發大家對于創新、轉型和改變的思考。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用創新適應環境的變化。
做企業為什么要讀書
做企業需要讀書。做企業是個比較復雜的工作,也是個比較難的工作。不管你是管理企業的,還是搞技術、搞業務的,企業里的事情,一部分靠你的經驗、你的實踐,另一部分就是靠你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做企業不可能無師自通,完全憑經驗,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學習,才能做好企業。
俗話講,士別三日刮目相看。這個“士”,就是學習的人。就企業管理而言,一部分歸結為技術層面,還有一部分歸結為藝術層面,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都需要去學習。學習多了靈感就出來了,就有藝術性了。不學習,沒知識,既不可能精通管理的技術,也不可能升華出管理的藝術。
我們企業里的管理者,有的是讀者型的,有的是聽者型的,我主張大家做企業領導,既要是讀者型,自己讀得下去,讀得懂,愿意學習,又要是聽者型,人家給你講,你能聽得清楚。有的人只喜歡聽,不喜歡讀,有些報告連看都不看,愿意聽人說說;有的人呢,不愛聽,什么都要寫個東西給他看。我主張既讀又聽,讀用眼睛,聽用耳朵,人的五官都是有用的,不應偏廢。管理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這些都需要向書本學習。
我們企業里,大凡認認真真讀書的人,都做得不錯。過去怕有書呆子,現在書呆子少了,現在的人太靈活,不少人都不愿讀書了。我倒希望大家有那么一點“書呆子”精神。乘坐高鐵時就會發現,幾乎周圍每個人都在玩手機。當然,手機也是學習工具,上面有信息,也可上網看電子書。但我看到的是,大多數人是在玩游戲或收發短信,很少有人拿著一本書在看,這和日本新干線上人人捧本書看的情形形成很大反差。手機、IPAD,也是傳播書的一種方式,比如電子書,也是讀書的方式。網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我們也要了解。但是,也要讀書,讀書能幫助我們構建起知識系統化的框架。知道今天發生了什么事,剛才發生了什么事,只能說明你知道的信息真多啊,真快啊。但要把碎片的信息構成一個系統知識,還得靠書本完成。
培養專注精神需要我們讀書。讀書需要坐得住、靜得下心來。每個人如果一天能讀一小時書,這就不簡單。我指的不是學生,而是工作了的人。中國建材集團18萬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讀一小時書,那我們這個公司真的會很厲害。讀書,容易把心靜下來,認認真真地思考。同樣,做企業也需要這種專注的精神,心氣浮躁、上躥下跳,是做不成事的。讀書的時候,會讓人保持安靜、淡定。這也是對人的訓練,陶冶人的情操、性格,鍛煉人的耐力、定力。這是做企業所需要的品質。讀書,是作風養成的一個好方式。
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我們讀書。現在社會變革、技術發展非常之快,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新的技術,都需要我們快速地學習和讀書。很多東西,都要從一些新的書籍中學到。不只是管理,包括創新的理論、最新的專業知識,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通過不斷學習掌握的,尤其現在變化這么快,更加需要讀一些前沿的新書。
風靡全球的《21世紀資本論》
《之江新語》、《大繁榮》、《第二次機器革命》、《文明的代價》……都是我曾經給大家推薦過的書。
若將推薦理由簡述,則《之江新語》是習總書記當年在《浙江日報》發表的短文集,是他針對當時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發表的一些觀點和感想以及對干部的一些要求,感人至深,很值得大家認真學習;《大繁榮》是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典書籍;《第二次機器革命》,預言指數級增長、數字化進步、組合式創新和智能化機器人給我們帶來的深遠影響,發人深思;《從0到1》,講的是垂直性創新,這些書都非常好。去年我也給大家推薦過書,有杰弗里·薩克斯的《文明的代價》、施振榮的《微笑曲線》和稻盛和夫的《生存之道》,等等。
這一次,我還想給大家推薦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寫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現在風靡全球,是一本最新、最時尚的經濟理論書,講的主要是資本占有和社會公平度等,書中的觀點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大家都熟悉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核心是資本集中占有的不斷增加導致了資本主義的最終滅亡,也解釋了資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皮凱蒂則是用了15年的時間,分析了300年的數據,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倒U形曲線失效了。當前中國最頭疼的幾件事是產能過剩、兩極分化、腐敗現象。對于兩極分化的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發明的倒U形曲線告訴我們,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公平度減小,收入差距拉大,但到達一定程度后,公平度又會增加,收入差距減小。
上個世紀50年代前,西方主要國家收入差距很大,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20%的收入,50年代—80年代這段時間,隨著技術發展、職業經理人和中產階級的崛起,美國、歐洲,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社會公平度增加了, 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收入降到6~12%。但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貧富差距又拉大了。
當前在美國,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財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的財富。美國現有制度只會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關鍵是,他發現了,資本回報率超過了經濟的增長率。也就是說,資本收益會越來越多,這就形成不可逆的貧富差距,而且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
這個結論大家聽了會比較悲觀,這個時代大家不是在“比能”了,而是在“比爹”——重要的是你的父母給了你多少財產,而你個人的努力很可能是無效的。比如,你個人在北京有20套房子,這是多少資本;如果僅靠個人努力,買一套房子恐怕也很難;比如,一個人有100畝開發用地,這可能是很多人加起來努力一生也無法達到的。所以,這本書大家又想讀,又害怕讀,讀了以后又很難過。
不過,皮凱蒂也提出了解決方法,即收累進的資產稅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比較理想化了。馬克思、皮凱蒂他們都發現了資本的不平等占有問題,發現了貧富兩極分化帶來嚴重社會問題。讀完皮凱蒂的書確實讓人傷心。然而我也在想,其實這里面還有一個資本的使用權問題。舉個例子,一個資本家的花園價值10億美金,但我花10元錢也可以進去轉一圈,資本也被社會使用了,使用權社會化了。再舉個例子,一個資本家老太太很有錢,但是她的資本并不是堆放在銀行里,銀行給她支付利息,最終還是要把這筆錢放出去。也就是說,資本被社會所用了。
一個人無論多么富有,他的資本都是被社會所使用,資本都在社會里流動著。雖然《21世紀資本論》研究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但對我們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呢,就是要思考一些問題,激發創新的思維,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通過讀書學習,個人的思考與認識都能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說到創新,不得不再次提起《大繁榮》和《第二次機器革命》這兩本書。《大繁榮》這本書里講到,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第二次機器革命》講的是,技術是社會繁榮的動力,這是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前不久有一個論壇專門問道,“你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什么?”科技部一位副部長給出的答案也是技術。確實,人類社會任何一次大的變革都是由技術引發的,如蒸汽機引發了工業化時代,計算機、互聯網引發了數字時代,但這些起初人們并未在意。像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額寶,給大家帶來了便利,而且當天結息,利息高過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息的一倍,關鍵實現了普惠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互聯網金融業務是一個新事物,不會取締余額寶。可見,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影響和改變著政府的決策,推動政府按照惠及大眾、并以大家接受的方式改變游戲規則,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以書會友
其實,如果不從做企業的角度講,讀書對于當代個人也是大有裨益。
首先,讀書對于世界觀的養成非常重要。習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已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實,讀書是人生的美德,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態度,也是人生修行的階梯,讀書可以提升人們的境界,可以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和工作能力。剛才我說,讀書的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如果是不讀書的人、不學習的人,別說“三日”,就是“三年”,你再去看他,不僅沒變化,反而還落后了。讀書除了填充必要的知識外,也是對人進行的必要的邏輯訓練,能夠培養一個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書可以提高人的智商和情商,可以訓練人的大腦。我們從小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古代四大經典名著,如果能好好地讀一讀,不僅智商會提高,情商也會提高。這些書,對于人格的養成,對于智商、情商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讀書可以以文會友。通過讀書,結交一幫書友。這些年,有些朋友來看我,見了面,送本新書,我感到非常高興。昨天的一個討論會上,來了十幾位企業家,走的時候,我送給大家一人一本《我的企業觀》。華融董事長賴小民寫了本新書《轉型大戰略》,也送大家一人一本。這就叫“以文會友”,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變成文字去跟朋友分享交流。
我記得在北新工作的時候,有一年去日本學習管理,想從日東紡公司購買礦棉和吸聲板技術,當時被日東紡董事會否決了。我放學后晚上出去做由山部長的工作,他是日東紡公司的重要決策人,很喜歡《三國演義》,我也喜歡,兩人就聊了起來,最后聊成了好朋友,后來他推動把技術賣給了我們。還有一次,我跟深圳市一位副市長談公務,他說最近很忙,賀敬之要來了,要搞一個朗誦會。這位市長是個文人,寫過電視劇,很喜歡賀敬之的詩。我問他喜歡哪一首,他說《西去列車的窗口》。我說,我也喜歡,我給你朗誦一段吧,“在九曲黃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車的窗口;是大西北一個平靜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時候。一盞盞燈火撲來,像流螢飛走;一重重山嶺閃過,似浪濤奔流……”朗誦完了以后,大家都很高興,有種知音的感覺。
有次去云南,省長說要朗誦《雷鋒之歌》,他是學文學的,東方語言系的,我先朗誦了一段,他接著又朗誦了一段。離別前他說,以前我打遍天下無敵手,今天碰到了宋志平,下一次我還要跟你對,我們也成了好朋友。多讀點書,以文會友,交的都是高質量、高素質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這也是對個人的一個幫助。
在研讀《之江新語》、《21世紀資本論》、《文明的代價》等政治政策和社會發展方面、經濟類和企業管理類的書的同時,人文傳記類書籍的閱讀也非常重要和必要。像《亞科卡自傳》,多年來一直很受歡迎,中信出版社再版了,還是很暢銷。亞科卡是個有思想的企業家,他的思想、觀點有不少閃光點,書的扉頁上寫著一句話:“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不付代價的午餐,我知道家庭的溫暖對人的重要,我知道即使天崩地裂也要勇往直前,這就是美利堅精神。”這種精神,對于中國的企業家也很重要。這就是一種企業家精神,英雄主義精神。
管理大師德魯克有本書叫《旁觀者》,這是他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一部書,是本回憶錄。在這本書中,他認為,對于管理者而言,兩種培訓最為重要:一個是短篇小說的寫作,另一個是詩歌賞析。短篇小說的寫作,是刻畫人的心理,反映的是對于人的理解。做企業的領導人,要會理解人,要理解到什么程度呢?要理解到能刻畫人的程度。詩歌賞析,是對情感的理解。我是喜歡詩歌的,如《再別康橋》、《雨巷》、《致橡樹》、《我愛這土地》,這些詩歌都有很深厚的情感。一個人如果喜歡詩歌,他的情感訓練就有了。朗誦詩歌要讓人眼淚嘩嘩直流才行,這就對感情有理解了。德魯克說,這些對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對人不理解,對情感不理解,要做好管理,那是很難的。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建材集團的人文環境“三寬三力”,其中“三寬”,就是強調對人的理解。
至于讀書方法,則是因人而異,但我以為不外乎長期堅持、學以致用、擠時間讀、精讀與泛讀結合這幾個主要原則與方法。
當前電子書、網絡發展得很快,但不管什么形式,都是書,電子書和紙質書各有優勢,很難互相替代,可以互為補充。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寫到,現代化為什么會這么快呢?他認為,企業的設立,工廠和組織使人迅速現代化,工廠是人現代化的基礎,把人從農耕社會解放出來。還有一個是電視,電視也是現代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國街頭發生的一樁事情,英國人可能會第一時間通過電視知曉。電視傳播的速度很快,大家知道信息的時間都差不多。現在,網絡速度更快了,手機成了移動終端。讀書有了新的工具。所以,我們要把電子書和紙質書結合起來使用學習。總之,通過讀書,要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獲取思想,這些對于每一個現代人來說都是必需的,也是做企業所需要的。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