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末年初的重要時刻,2014年12月11日,伴隨為期七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落下帷幕,國人盼望已久的中國頂層經濟政策發展思路及其走向終于明朗,從企業到公司等市場主體如何主動認清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過度刺激遺留問題“消化期”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必須思考的大課題。面對如此“新常態”呼喚“新作為”的客觀現實,作為一個被歸類為“完全競爭行業”的建筑施工企業究竟應當如何與時俱進地把中央“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要求落到實處呢?從實踐看,筆者認為:
要客觀認識“新常態”。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地對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的各種“新常態”進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讀,即我國經濟通過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后,各種需求、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與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已發生趨勢性變化,經濟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因此,作為身處“完全競爭地位”的建筑施工企業的各級領導干部,只有認真按照正確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和主動引領新常態的要求,以時不我待的壓力感、緊迫感、危機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則地當好政策到位的宣傳員、工作到人的引領員和措施落實的執行員,方能不斷把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轉化為推進和創新工作的“新狀態”。
辯證思考“新對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既是客觀和相對的,同時也是發展和變化的。中央關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定位來源于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大勢的把握和宏觀經濟運行層面的認識,雖然對涉及的行業從企業層面來看只有公益性、保障性和競爭性“三塊”,但具體緩和經濟所有制不同行業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如競爭性的行業要看行業的具體情況而定,國家不一定控制,但某些特別重要的特殊行業不僅要相對控制,必要時仍可能進行絕對控制。而建筑業只是被劃入了“完全競爭行業”的一部分。更何況,在企業這個層位,由于受先天的“歷史沿革”不同、后天的“體制性質”區分和具體的“發展失衡”差異,在具體如何適應“新常態”的時間速度和工作力度上是肯定不同的。因此,我們只有認清國情、把握企情、立足實際、因企制宜、辯證施治地適應“新常態”和研究新對策,方能有效避免重蹈人云亦云和盲目跟風等亂作為的覆轍。
切實解決“新問題”。從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關于“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政策導向和發展方針看,盡管“新常態”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新環境和新問題,但具體到我們的每個企業其情況又是千差萬別。如:在發展速度上,對本身把控較好的企業來說,只需適度調整或放緩步伐就能有效應對已經開始“疲軟”或“萎縮”的市場,而對那種受“政績膨脹”影響而盲目追求擴張和產值數量的企業來說,則必須盡快按照“新常態”的現實調整發展戰略;在產品結構上,對本身市場布局較為合理,已經形成了相關“多元發展”產品結構、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均為較強的企業來說,只要堅持從客觀變化的市場岀發優化市場開發和強化過程管控,就能不斷保持應有的生機和發展的活力,而對產品結構本身單一的企業來說,則無疑需要在鞏固發展好現有市場的同時盡快按照“新常態”的現實尋找新的岀路,以此避免因繼續“單道行車”而陷入被動。
主動開拓“新領域”。眾所周知,建筑施工企業是以工程項目的存在為其生存發展載體的,當前之所以同樣面臨“新常態”的新挑戰,究其原因主要來自我國通過30多年的高位發展,全國各地重點城市的“一線城市”、部分地方“二線城市”的房產開發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不同程度地接近尾聲,而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速度和任務總量不僅難以滿足龐大的施工隊伍生存發展需求,而且在發展的重點和建設的內容上都無疑會發生大的變化。面對如此“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場,作為一個靠“找米下鍋”謀求生存發展的建筑施工企業來說,能否及時根據客觀變化的市場建設規模存量,適時按照宏觀層面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岀的信號,切實在企業轉型、資質武裝、隊伍轉行、管理提效上下功夫和花力氣,主動從未雨綢繆岀發為盡快實施開辟新領域和搶占新市場發展戰略提供新保障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全面體現“新作為”。面對建筑行業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我們只有在認識上走出“與己無關”的誤區,不斷強化把握大勢和順應市場的觀念,主動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和地方對“新常態”的認識和判斷上來,切實增強時不我待的壓力感、緊迫感和危機感;在措施上走出“應付了事”的誤區,認真按照調結構、穩增長和促發展的要求,主動從戰略謀劃上著眼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從措施增添上著力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切實增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和破解難題的能力;在作為上走出“被動服從”的誤區,及時根據客觀變化的新形勢和改革發展賦予的新要求,主動堅持依法治企、推進混合所有、規范操作流程、實施集約經營,切實增強企業改革創新力、市場應變力和風險管控力。唯有如此,方能做到借勢發力和把握先機,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而遵循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開創企業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定位新常態下企業發展方向
繼財政部公布30個PPP示范項目之后,多個省、市相繼推出了PPP項目計劃。根據中國擬在建項目網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已有福建、青海、安徽、江蘇、重慶、安徽公布了首批PPP項目計劃,涉及項目600多個,總投資已超萬億元。從目前已掌握的福建、湖南、安徽等地區PPP項目詳細情況來看,環保、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是主要涉及領域,主要項目類型則集中在污水處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