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城財集團位于孝義市樓西村,在城財鋼鐵廠二期2×450m3高爐工程與1×132m2燒結機機工程,工程設計中有六個鋼煙囪,其中在燒結區兩個,煉鐵區域有四個,分別是機尾及成品篩分除塵,配料風機房除塵、兩個出鐵場除塵,兩個礦槽除塵;機尾及成品篩分除塵風機房除塵鋼煙囪下口直徑4.0m出口直徑3.6m,高度40m,配料風機房除塵煙囪下口直徑2.8m,出口直徑2.4m,高度35m,這兩個煙囪為均為斜拔稍煙囪;出鐵場除塵鋼煙囪直徑3.0m,礦槽除塵鋼煙囪直徑2.6m,這四個高度均為30m;由于該地區污染較嚴重,甲方業主對除塵工作的重視,在二期工程暫時沒有投產的情況下,積極響映環保部門,主要工作未雨綢繆地要求施工方近快把除塵設備等一系列工作提前做好,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施工單位向業主保證以最短的時間把工程順利安裝完畢,為此我們在施工中作出了合理地安排,并提出諸多施工方案,合理優化施工現場的種種不利因素,并最終以最短的時間順利完成施工任務。為了保證這項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配備了一臺20噸和一臺50噸,一臺160噸汽車吊來完成工程的關鍵任務——吊裝,工程采用了在地面上分別預拼裝成四~六節,然后用20噸先安裝六個煙囪的第一節底座,然后再利用50噸各個煙囪分別各節安裝至用160噸才能安裝時再用。采用這種順序安裝,解決了吊車合理選配,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原理,以及安排時間的緊密性上無脫節的問題,同時節約了時間和安裝成本,創造了效益,增大了勞動生產率。
通過對鋼煙囪的安裝的順序步驟的排列組合,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看看我們能夠在多長時間斷內完成這些組合,假設六個鋼煙囪為需要安裝的六個部份(但實際上不是一個煙囪為一個安裝單元而是四~六個單元),每次安一個部件,先安后安共形成六個步驟,
每次安裝哪一個可以是隨機的;
施工組合有多少種可能性?
C61×P66=4320<N<(C41×C21×P66)4*C21×P22=23040
如果實驗每一種可能性,又需要多少時間?
一般的說,安裝每次最短時間,如果用160噸吊車,一天最多安兩個到三個,則需要三天到二天時間,一年共365天,那么也就是每次實驗一種方法,那就至少需要24年到36年的時間才能實驗完畢,但實際施工過程只是采用了其中的一種方法步驟,其余的不作考慮。
生產要素的配置和動態管理的完美組合,是建筑工程最大限度地節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根本目的所在。建筑生產是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組合以制成產品的行為。在生產中要投入各種生產要素并產生出產品,所以,建筑生產也就是把建筑單位的投入變為有價值的建筑物的過程。建筑生產要素是指生產中所使用的各類資源,這些資源主要可以分為建筑工人的勞動,建設單位的投資,經審批后對國有土地的占用,與建設項目經理的才能,生產是四種主要生產要素合作的過程,建筑產品則是這四種主要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實現在即定的施工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建筑單位必須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在上述的四大生產要素都假設固定不變,那么在生產要素的配置,或直接在該工程中稱為吊車的選型過程,以及在施工的先后順序問題同時也是最開始提及的組合問題,便成了新的生產要素。
施工組織設計中的計劃只是一種時間上的控制,而不是真正的計劃,只是計劃什么時候完,而沒有更細分析因素影響其完成,所以在時間排列上沒考慮完不成的因素如何去彌補。
本人認為“施工組合”的提出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種“施工組合”的狀態是一種施工過程過渡性的形態,不用一一實踐的形態,可能還是一種根本性的“建造轉型”,即本身孕育著一種新的建造形態。施工組合作為一種根本性的建造變革,并不是從一種施工方案過渡到另一種施工方案,而是多種施工方案以相互交織的方式重新排列??梢钥隙ǖ恼f,在這種意義上,施工組織創新就不是施工組織的相互替代,而是施工組織的重新組合。
其實施工組織創新實質上是一種管理上的創新,即通過全新管理改善建造業利益的商業行為。管理創新不是純管理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范疇;施工組織創新不但是施工企業生存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施工管理達到完美的最佳法則。因此,施工組織創新,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實踐意義。
施工組織創新有三個影響因素,其一是競爭程度,即管理體制的提升性;其二是建筑企業的規模,即所管理的建筑企業的復雜性;其三是,壟斷力量,即施工組織創新能夠隨時隨地的不可復制性。
建筑施工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生產進程,工地上的實際布景情況是在隨時改變著的。施工企業在完成一項工程,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可以采用的施工方案,使用不同的施工機械設備,不同的勞動組織,而采用不同的方案會得到不同的經濟效益。因此,為了選用最佳方案達到即定的目標,就有一個對各施工方案如何進行比較分析和評價的問題。任何一種施工方案應該是可行的,同時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問題。如果施工方案不用經濟效益來分析和評價,就無從確定它的好壞。施工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是編制施工方案的重要環節和內容之一。
通過以上論述可得出結論,我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但要能運用知識,而且也能更新知識。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