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和消化最新政策,做好一年一度的匯算清繳工作呢?關于企業所得稅核算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由于實際業務千變萬化,國家稅務總局給出的原則性規范,各地稅務局具體操作時如何適用,包括匯算清繳過程中,稅務師何時介入、匯算清繳如何零風險地順利完成等等,讓企業財務工作者頭疼不已。
針對這種情況,中華會計網校組織專家編寫了《最新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操作指南》,幫助廣大財務工作者系統掌握最新文件的內涵,提高所得稅匯算清繳操作水平,規避風險。
以下為《稅法與會計的差異分析》章節案例節選。成為中華會計網校財稅會員,馬上就可以免費獲得《最新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操作指南》及《2015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法規匯編》兩本重量級資料!注意:是免費的!免費的!免費的!!!趕快聯系最下方各地服務中心,電話索取吧!
20××年12 月 1 日,甲企業與乙企業簽訂融資租賃合同,甲企業向乙企業租入設備一臺,合同主要條款如下:
(1)租賃期限:20××年1月1日-20×6年12月31日,4年。
(2)租金支付方式:每年末支付租金15萬元。
(3)該設備2009年12月1日的公允價值為50萬元。
(4)租賃合同約定的年利率7%.
(5)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費用均為1000元。
(6)承租期滿時,甲企業享受優先購買權購買價100元。 估計承租期滿時的公允價值8萬元。
請做出20××年的相關分錄。單位為萬元,企業所得稅率為25%, 不考慮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稅金。
「案例解析」
1. 計算租賃開始日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確定租賃資產入賬價值。
最低租賃付款額=租金+承租人到期行使優惠購買權時支付的款項=15×4+0.01=60.01(萬元)
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 =15×(P/A,4,7%)+0.01 × (P/V,4,7%)=15×3.3872+0.01×0.7629=50.82(萬元)
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大于公允價值 50萬 元,根據孰低原則,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應為公允價值50萬元與初始直接費用0.1萬元之和,即50.10萬元。
2. 計算未確認融資費用。
未確認融資費用=最低租賃付款額-租賃資產公允價值=60.01-50=10.01(萬元) 20×3年
1月1日賬務處理:
借: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50.1萬
未確認融資費用 10.01萬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60.01萬
銀行存款 0.1萬
財稅差異:
(1)稅法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付款總額+支付的相關稅費 =15×4+0.1=60.1 (萬元)
會計上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50.1萬元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雖然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但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因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時不影響損益或權益,也就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如果確認暫時性差異的影響,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對應科目是資產類科目,即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這樣調整了資產的賬面價值,使得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 又產生了暫時性差異,由此陷入一個死循環, 違背資產的歷史成本原則。 所以,融資租賃形成的暫時性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2)會計上"未確認融資費用"賬面價值為-10.01萬元(未確認融資費 用屬于負債類科目,初始確認在借方所以用負數表示),在 后期作為財務費用進行攤銷,稅法上不確認"未確認融資費用",計稅基礎為0,負債的賬面價值高于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2.502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2.5025萬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025萬
3. 確定未確認融資費用分攤率。
根據租賃準則,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為入賬價值的,應當重新計算分攤率。該分攤率是使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等于租賃資產公允價值的折現率。本案例是以公允價值作為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的。
根據下列公式:租賃開始日最低租賃付款的現值=租賃資產公允價值
當r=7%時,15萬元×3.3872+0.01萬元×0.7629=508156.29元>50萬元。
當r=8%時,15萬元×3.3121+0.01萬元×0.7350=496888.5元<50萬元。
由上面計算r(508156.29-500000)/(508156.29-496888.5)=(7%-r)/(7%-8%)
計算得出:r=7.72 則20××年12月31目支付第一期租金確認的融資費用=(60.01-10.01)×7.72 =3.86(萬元)
賬務處理:
借: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15萬
貸:銀行存款 15萬
借:財務費用 3.86萬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 3.86萬
財稅差異: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額,稅法上不允許稅前扣除,應轉回期初確認的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0.965(3.86×25%)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0.965萬
貸:所得稅費用 0.965萬
折舊額的納稅調整:
假設會計與稅法折舊年限均為4年,凈殘值為0,都采用直線法折舊,則會計上每年計提折舊 =50.1/4=12.525(萬元), 稅法每年計提折舊 =60.1/4=15.025(萬元),形成財稅差異為2.5萬元,以上差異在未來 期間不可以轉回,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 18號——所得稅》準則關于暫時性差異的定義,所以將其視作永久性差 異,不進行所得 稅的會計處理,而是在企業匯算清繳時,按照"調表不調賬"的原則進行納稅調減處理。
這個稅會差異2.5萬元填寫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A 類)的 15 行:"減: 納稅調整減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