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勇生
鶴大高速公路從長白山區穿行而過,是吉林省境內一條重要的經濟、旅游、國防路。面對長白山區這座山岳神秀、浚發三江的“天然博物館”和紅松遍地、礦泉水源、珍稀野生動物等資源豐富的“物種基因庫” ,中國交建鶴大項目總部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將“保護茫茫林海、幽幽碧水的原始生態環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3年底,鶴大項目總部積極組織各標段集結鶴大公路施工一線,開始現場踏勘復測。雖是銀裝素裹的白色世界,中國交建卻將綠色循環低碳理念融化于心,貫穿于行。
2014年6月,在全國交通系統競爭性評審中,鶴大高速被確立為“綠色循環低碳公路”主題性項目,繼“長白山區鶴大高速公路資源節約循環利 用交通科技示范工程”后,成為吉林首個交通運輸部“雙示范”項目。“綠色低碳”是理念,而“資源節約”是支撐,為了使“雙示范”工作理念深入人心,項目總 部積極組織培訓活動,采用集中學習、技術交底等方式,全方位宣貫“雙示范”的重要意義和精神內涵。
公路建設,首先遇到的生態環保問題就是全線900萬平方米的腐殖土保護利用以及路域植被的保護與恢復。
經過千萬年的生長輪回,長白山區形成了厚度可達數米的中國最肥沃的土壤——腐殖土,它孕育著林區的原始生態,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能量流動的龐大生態系統。因此,鶴大項目總部專門印發了關于保護腐殖土的文件和方案,要求各標段對清表過程中產生的腐殖土,必須原封不動的保存好,測算好公路邊坡、中央分離帶、互通立交和服務區的植被恢復面積,在滿足用土量的基礎上,確保腐殖土不流失。在各參建單位的保護下,共清表土方372 . 76萬立方米,收集保護腐殖土165萬立方米,為保證植被恢復,建立多樣性、多元化的典型路域生態系統奠定了扎實基礎。
公路建設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林木砍伐,在鶴大高速主線施工區域,尤其是泉陽互通、白水灘隧道出口、大蒲柴河隧道出口、江源服務區等地的原 生植被中,分布著許多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為了減少對樹木的砍伐,鶴大項目總部及各標段堅持“絕不多伐一棵”的精神,制定出原生植被(尤其是珍貴樹種)的保 護方案,在互通立交匝道橋及隧道出口、服務區等地,需要后期綠化的,盡全力保持現有植被不破壞。通過項目總部及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鶴大全線保護原生環境 70萬平方米,保留樹木共計345041棵,其中包括國家級保護物種紅松353棵,黃檗50棵,水曲柳55棵。
混凝土拌合產生的粉塵和廢水是影響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此外,水泥穩定碎石拌合站、瀝青拌合站等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氣對大氣的污染相當嚴重,減少粉塵、污水排放,大力倡導使用清潔能源是施工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液化天然氣(LNG)幾乎不含硫、粉塵和其他有害物質,是治理大氣污染、節能減排的優先選擇,所以鶴大全線采用液化天然氣(LNG) 。如果說,每噸瀝青混合料所需重油約6 . 5公斤,排放二氧化碳21公斤,而使用天然氣約需8 . 7立方,排放二氧化碳18 . 8公斤,通過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全線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500噸,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為將臨時用地和廢棄物排放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鶴大全線所有臨建工程全部按照標準化建設,配備防污、除污設施。全線共有灑水車45臺,拌合設備除塵措施26套,取棄土堆、料場等覆蓋措施15萬平方米,污水處理沉淀池25處、排污管道2600米。
長白山地區擁有豐富的火山灰資源,這是一種天然、優質的建筑材料。在多次試驗后,鶴大項目總部將火山灰作為輔助膠凝材料摻加到混凝土、瀝青 混合料中,既提高了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也有效防止了瀝青路面高溫車轍、低溫開裂的問題,從而延長路面使用壽命。同時減排二氧化碳19154噸,相 當于長春市熄燈近200小時,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使用隧道棄渣進行路基填筑及碎石加工,還生產機制砂和生態砌塊,減少占地370畝。
巍巍長白,浩瀚林海,中交建設者們將繼續在季凍區、白山松水間譜寫具有鶴大特色的精彩篇章,在實現中交夢的過程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做出應有的貢獻,將鶴大建設成為一條與綠色環境共生共存的林蔭高速路、生態高速路,盡全力促進綠色公路發展。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