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拿項目,做項目是建筑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面對越來越復雜、嚴峻的市場環境,拿到一個項目不容易,做好一個項目也不容易。其項目運作的成果如何,檢驗著項目團隊的素質、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責任心。深圳抽水蓄能上庫工程項目——一個單價并不高的項目,在履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然而建設者以勇于擔當的精神,頂著壓力,沖破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障礙,不僅使工程完美收官;而且,還改善了經營環境,爭得了信譽和榮譽。公司總經理朱素華在參加深圳抽水蓄能上庫工程下閘蓄水啟動會后稱贊:“土木公司又做了一個好項目”。
引子
深圳第二峰,小梅沙山頂,云霧繚繞,六座巍峨的大壩與群峰相擁,形成一座巨大的水庫,聳立于松濤峰巒之上,浩瀚無垠。它被人們喻為“天空之海”,深圳大都市的蓄能池。它是水電八局深蓄項目建設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突出重圍創造的杰作。
經歷了最嚴格的環保大考驗
深圳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十二五”能源建設的重點項目,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2012年5月,土木公司中標上水庫工程,包括一座主壩、五座副壩以及庫周防滲處理和環庫公路,合同總金額2.3億元,工期27個月。
從2008年起,土木公司就開始耕耘深圳特區這片土地,相繼承建了9個工程。雖然修建上庫工程對有著豐富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經驗的八局人來說并非難事;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和苛刻的環保要求,其建設難度遠遠超過了八局組建以來所干的全部水利水電工程。所以,上庫工程無論是市場開拓,還是產業拓展對土木公司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上庫工程位于深圳市國家AAAAA級風景旅游區——三洲田森林公園內,又是鹽田、龍崗兩區的水源保護地,此地被喻為“深圳之肺”,“居民水缸”,游客樂園,攝影家、驢友的天堂。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標桿城市,追求速度、質量和城市品味一直走在全國大中型城市的前列,該市制定的各種關于環保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規達100余項,而執法極為嚴格。
深圳市鹽田區,從2012年起就在努力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區。
南方電網調峰調頻發電公司,明確規定上庫工程施工必須是 “零污染、零排放”。
在這一敏感地區建設工程,猶如拿到一個“燙手山芋”。
趙偉國,土木公司副總經理兼深蓄項目經理,他深切地認識到拿到這個項目不容易,而倍加珍惜組織給予的這一機會。2012年5月18日,在呈報項目班子推薦名單時,他便給土木公司總經理任朗明附了這樣一條信息:“我將全力以赴把深蓄項目打造成優質工程、品牌工程、效益工程、明星工程,絕不辜負組織的期望。”
項目部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建設與環保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從技術方案,到施工組織、過程控制,一一細化工作內容,力爭做到萬無一失。2.3億的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和環保投入就達1000多萬元。其中包括投入250萬元,建設了三套污水、廢水處理系統,使污水、廢水經過處理后達到《廣東省水污染排放限值》一級標準。
盡管在施工中建設者小心了再小心,防范了再防范;而匆匆而來的危機還是讓他們措手不及。
2013年3月25日,一場臺風、暴雨后,一條流往駝馬嶺水庫的沖溝里的水變渾了。深圳鹽田區水務局對上庫工程亮起了“黃牌”。
深圳屬于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分為旱季和雨季。旱季是施工的黃金季節,也是施工對周圍環境影響的最佳時段;但是,由于上庫工程的開工推遲和業主征地伐樹工作的滯后,使施工錯過了“黃金期”。而匆匆而來的這場臺風、暴雨一下把八局的建設者推到了環保的風口浪尖。
雖然,類似這樣的事情工程建設前小梅沙山上可以說是司空見慣。
雖然,沖溝里的水變渾有著眾多的客觀原因。
雖然,此前項目部修筑了眾多的攔水埂、攔渣壩,對滲漏的水進行反復的過濾。
雖然,沖溝里的水變渾并非是八局施工造成的(還有幾家施工單位在施工),也可能是暴雨的沖刷,沖溝的坍塌造成的等等。
……
那段時間,趙偉國度過了一個個煎熬的日子,他一次又一次到深圳市環保水務局、鹽田區,到業主、監理處參加會議,每一次會議趙偉國都感到坐如針毯。他想,要施工就要動土,要動土就不可避免的擾動植被,特別是雨季突發因素多,很難控制局面。如果雨季停止施工,等到旱季到來再來組織施工,不僅大量的人員、設備要窩工,而且無法按期實現工程履約,甚至會造成巨額虧損。”
上庫工程建設猶如戴上了鐐銬,左右為難。一邊是嚴格的社會責任的考驗,另一頭是業主和八局的利益的考驗,是退卻;還是擔當、闖關?是等、靠、要,強調困難和客觀條件;還是激流勇進,積極主動地去化解矛盾,突出重圍?盡管匆匆而來的環保事件把趙偉國搞得焦頭爛額,但是,他想到了出征前曾經向組織立下的誓言,想到了分公司、公司的期望。沒有跨越不了的溝坎,趙偉國和項目班子率領干部職工選擇負重闖關,激流勇進。那些天,他們率領工程技術人員一個施工點一個施工點的研究對策,尋求一個個解決辦法。
重新調整施工組織,堅持“先環保,再施工;環保措施不到位,絕不允許施工”的原則,項目部集思廣益、眾志成城開啟了闖關之戰。土方作業全部停止施工,集中設備和人員雨季里開展水土保持防護工作,努力為后續大施工創造條件。
根據上庫的地形地貌,及汛期雨水匯流方向,分成7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區,組織人員進行系統性防治。項目部還加快對裸露邊坡的噴混凝土支護和彩條布、土工布覆蓋,加快截排水溝和攔水埂、沉沙池的建設。挖一方,蓋一方,不讓每一方土裸露,不讓每一滴雨水受到污染。
邊施工邊覆蓋彩條布、土工布是上庫工程建設最為壯觀的場面。為了搶時間,建設者加班加點的施工,只要聽到天氣預報有雨,便立即把工作面蓋好,包括每一條排水溝的底部。有時晚上聽到來雨的消息,工人們不顧白天的辛勞,打著手電把工作面蓋得嚴嚴實實;雨過天晴又掀開彩條布繼續施工。
隨著臺風一次次登陸,忽兒暴雨,忽兒烈日,彩條布經過日曬雨淋迅速老化,易脆,破損。項目部在征得業主和監理的同意后,又用土工布替代老化的彩條布進行覆蓋。那段時間上庫工地漫山遍野都鋪上了彩條布、土工布,面積相當于20個足球場的大小。一位到深蓄電站考察的老專家感慨道:“為了保護好環境,如此大規模的邊開挖邊覆蓋彩條布、土工布的,我這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
如果說邊施工邊覆蓋彩條布、土工布是上庫工程的一個特色的話,那么修筑第二道攔渣壩便是建設者頑強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道攔渣壩,是阻止洪水通過沖溝把泥沙帶入駱馬嶺水庫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為了修建和維護這道屏障,建設者幾乎費盡了周折。二道攔渣壩位于峽谷中,由于沒有路,且谷深坡陡設備無法進入作業面,施工材料無法直接運到現場。建設者就靠人拉肩扛把上百噸材料運到施工點,完成了二道攔渣壩的建設任務。之后,由于經常暴雨光顧,山洪多次沖毀攔渣壩,建設者又一次又一次的修復,在累計長達兩個多月的鏖戰中,平均每人每天搬運材料達2噸。
據統計,2013年共完成彩條布、土工布覆蓋15萬平方米,噴草護坡2萬平方米,邊坡噴混凝土6萬平方米,修建攔碴壩2座,攔水埂2道,沉沙池5個,截排水溝4500米,在雨季實現了最完美的穿越。
這一年,上庫工程的環保工作受到業主、監理、區政府乃至深圳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這一年,鹽田區申報“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區”順利通過水利部組織的專家驗收評審,成為全國首批水土保持先進。
咬定青山,化危為機,打造優質工程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是建設者克服各種困難,化危為機,向著優質履約的目標不斷邁進的一年半。
讓記者告訴讀者,在海拔540米高程的小梅沙頂上建設者又經歷了什么吧!
碾壓混凝土主壩長335米,壩腳寬40米、頂寬7米,高60米,混凝土總澆筑方量20萬立方米,它是整個上庫工程施工最為關鍵的工程。2013年12月2 日,正當上庫工程由基坑開挖向混凝土澆筑轉序時,遇到了重大險情。由于地質缺陷,基坑二次擴挖后,主壩上游側30多米深的邊坡上出現了5、6公分寬、 200余米長的裂縫,而且還在不斷地移位、下滑……,隨時大有大塌方的可能。
險情就是命令。項目經理趙偉國心里明白,若不能及時制止塌方,實現混凝土首倉澆筑,不僅會影響主壩的施工,甚至會影響整個項目的按期履約,并且可能會引發重大的政治影響。趙偉國在干部動員大會上要求:“八局是特級資質企業,關鍵時刻一定要頂上去。”當晚,他便立即聯系業主、監理、設計和項目部干部職工趕赴現場,快速制定搶險方案,并連夜調集人員設備投入搶險。
一場大戰拉開帷幕。
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里,趙偉國和班子成員天天盯在現場。邊坡上、基坑里成了建設者會戰的海洋,有的在邊坡上削坡卸載,有的在坡中打筋加錨穩固山體,還有的在邊坡下堆石護坡,加固圍堰……。到處車水馬龍、馬達轟鳴,號聲震天。
一天,擔負基坑排水任務的抽水機發生險情,抽水機蓮蓬頭被堵住,基坑水位急速上漲。施工部部長路軍濤和搶險隊員范細波、李鶴二話沒說,跳進一人深冰冷刺骨的泥漿水中,清理蓮蓬頭里的泥沙,保證抽水暢通。
經過一個半月的艱苦鏖戰,2014年1月22日,主壩終于成功的澆筑了第一倉混凝土。
之后,建設者又馬不停蹄,打響了主壩混凝土澆筑沖刺490米高程的戰斗。
原設計要求,主壩澆筑完成墊層混凝土澆筑,便進行壩體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然而再繼續進行混凝土澆筑。如果按部就班的施工,將無法確保工程安全度汛,同時后續施工還將受到雨季的嚴重干擾,無法保證高強度的推進。
上庫工地四面環山,猶如一個巨大的漏斗,像時刻高懸在建設者頭上的達摩利劍。趙偉國對華南沿海的氣候影響有著深刻的認識,只有在雨季到來之前——4月中旬澆出原地面,即達到490米高程,才能擺脫洪水的干擾,保證工程安全度汛,為旱季高強度連續澆筑創造條件。但是,要達到490米高程,就意味要在原基礎上多澆筑4萬多立方米混凝土,意味著項目全體員工必須連續作戰,甚至取消2014年春節休假。當趙偉國提出搶490米高程的方案時,遭到了內外許多人的質疑。有項目部員工說,搶險還沒有喘過氣來,又調整計劃,組織高強度混凝土澆筑,隊伍能扛得住嗎?設計代表也反對道,把澆筑高程從原來的468米提高到 490米,變更澆筑灌漿程序,能保證大壩的質量嗎?
面對種種質疑,趙偉國沒有放棄,他想490米高程是上庫工程建設的一塊跳板,若在雨季之前將主壩搶到這個高程,就沖破了雨季的困擾,爭到了后期施工的主動權;同時,也為建設方和施工方減少投入。他率領班子成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反復研究論證調整計劃的可行性,并制定了詳細的趕工方案和技術工藝保證措施。同時,與業主、監理、設計溝通協商,得到了一致的支持。項目部雷厲風行,班子成員壓前指揮,及時把矛盾化解在一線,化解在現場。為了打好有準備之戰,項目部迅速組織混凝土工藝試驗,加強業務培訓和技術交底工作,優化資源配置,對拌合系統進行改造,滿足高強度施工需要,建立了“一條龍”的考核激勵機制。 2014年4月10日,主壩提前澆到490米高程,一直守在工地的深圳蓄能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伍智欽和副總經理王洪彪稱贊道:“真不愧是國家正規軍。”
2014年下半年,正當上庫工程進入旱季施工高峰,工程形象日新月異的時刻,又一場危機又向建設者撲來。
從7月開始上庫工程施工嚴重缺水。
為了減少工程建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按照設計規劃,施工用水從庫中的一個自然形成的小三洲塘取水,另外再架設一條管道,從最近的紅花瀝水庫抽水補充小三洲塘,以滿足旱季施工高峰期用水需要。但是,由于紅花瀝水庫年久失修,水庫在雨季里無法蓄滿水,原計劃旱季施工高峰期,由紅花瀝水庫調50萬立方米水的計劃成為了泡影。7月中旬,為了保證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紅花瀝水庫停止了向上庫工程供水。
蔚藍的天空,太陽象熾熱的火球在梅沙尖上滾動,把上庫工地烤得象一座火籠。工地已經整整60多天沒有下雨了,小三洲塘的總蓄水量不到3 萬立方米,而且隨著工程的快速推進,塘里的水以每天平均20公分的速度下降。按照合同約定,小三洲塘的水優先供給兄弟單位的水道和廠房土建施工,上庫工程建設陷入“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為此,業主、監理、項目部均十分焦急。
自從紅花歷水庫停止供水后,趙偉國無數次跑鹽田區水務局、業主求助,想了許多辦法,解決旱季施工缺水的難題,最終一個個方案被否定。
如果重新架設一條供水管道,從從稍遠的三洲田水庫引水,其間要穿過環境復雜敏感的東部華僑城,不僅工程巨大,而且難度大。
如果采用業主用灑水車來拖水滿足施工需要的建議,由于用水量太大,成本又包不住。
缺水成了旱季施工最大的攔路虎,盡管旱季施工最怕下雨,但是此時此刻無論是業主、監理,還是施工方都渴望來一場暴雨、透雨,灌滿小三洲塘,解決這一難題,使高強度的上庫施工能夠頂過這個旱季。
但是,老天爺似乎刻意要考驗建設者的智慧和能力似的,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總是晴空萬里。“靠天,靠不住;靠從外圍調水又行不通,難道活人會被尿憋死?”趙偉國率領干部職工找出路,決定用好小三洲塘的每一滴水,保施工,保履約。節約每一滴水,就是在給工程積攢一分希望。他們打響了節水保施工的戰斗。
每一次生產會議項目部都對用水作了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工地上,各個施工部位掛出了節約用水的標牌,要求每一位建設者既肩負起生產經營的責任,又肩負起守水管水的責任。
與此同時,建設者在主壩、4號副壩前后挖溝、修槽,建攔水壩、過濾池,讓施工廢水經過沉淀過濾重新利用,不讓每一滴水流到庫外,混凝土沖倉和養護水都是凈化后循環利用。
為了解決拌合樓生產用水,項目副書記兼副經理尚志華,這位外表十分靦腆的80后,率領一名員工,冒著生命危險,在灌木叢生,蛇蟲橫行的峽谷里,爬懸崖,鉆刺籠,硬是把3公里長的峽谷翻了一遍,最終找到了水源,解決了拌合樓供水水源。
從2012年10月26日工程開工,到2015年6月26日工程下閘蓄水,在這兩年零8個月的時間里,上庫工程經歷了停工、營地建設變更、無通訊信號和網絡、庫區征地伐木滯后;以及混凝土生產系統危機、水土保持危機、業主供應材料危機、主壩基坑遇險危機、旱季施工缺水危機、新建高壓線路與4號壩施工干擾危機、停電和變壓器用電容量嚴重不足危機……,還經歷了9場臺風浩劫,近300多天雨天,200多天大霧天氣。面對各種困難和危機,項目部都是積極主動的化 “危”為“機”,施工組織上突出一個“順”字,資源配置上突出一個“效”字,項目管理上突出一個“精”字,創利創效上突出一個“實”字,分包管理上突出一個“嚴”字,變更索賠上突出一個“快”字,認真搞好 “二次經營”,不僅一次次把工程推出沼澤,而且使項目履約、項目經營朝著健康的方向大踏步邁進。
2014年11月19日,2號副壩填筑到頂。
2014年11月26日,1號副壩填筑到頂。
2015年1月6日,5號副壩填筑到頂。
2015年3月18日,主壩澆筑到頂,同日,3號副壩填筑到頂。
2015年4月23日,4號副壩澆筑到頂。
2015年6月26日,上庫工程通過蓄水驗收。
讓記者帶領讀者看看建設者在兩年零八個月里所創造的一組數據吧!
建成了六座20層樓高的大壩群,完成土石方開挖65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筑4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30萬立方米,基礎灌漿工程3萬米,最高月混凝土澆筑強度突破3.5萬立方米,土方填筑月強度達5萬立方米。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92.9%,優于國家部頒標準。無一例安全生產事故發生。項目部相繼獲得業主、電建集團“文明工程項目”、“先進項目”、“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大壩背后感人而溫馨的故事
深蓄上庫項目高峰期有員工50余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畢業不久的80后、90后大學生。
華東院深蓄電站總監理工程師黃躍春稱贊道:這是一支年輕有為特別有戰斗力的國家隊。
為了把項目部打造成充滿激情、團結奮進、能征善戰、牢記使命和責任的團隊。從進場的第一天起,項目班子就致力于培養干部、員工的學習能力、思索能力、工作能力、抗壓能力、矛盾處理能力的培養,努力把項目鍛造成共贏、共進的平臺,企業和員工共同進步的學校,以及溫馨大家園。項目部在項目班子中、干部中、員工中開展了“傳、幫、帶”活動,使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迅速成長,其中有5名中層干部被土木公司提拔進項目班子,他們中有4位還是2010年才畢業的大學生。
為了適應深圳大都市的建設環境和要求,以及南網的管理模式和文化。項目部員工白天辛勤的工作,晚上刻苦的學習,經常深夜還不休息,如學習南網的工作“四步法”,機具管理的“八步驟”,現場管理的“5S”等等。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兼總工程師吳新紅說,項目部還在年輕干部中開展一月一座談活動,交流工作和學習心得和體會。
廖習軍主管生產副經理,80后,被大家稱之為“拼命三郎”,在深蓄兩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主動加班加點,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天深夜凌晨2點,拌合樓電腦顯示屏突然黑屏。知道情況后,廖習軍立即和物資部主任胡萬新趕到現場查明原因。原來是一個控制電機的線圈燒了。而這種電機十分特殊,工地上沒有庫存,廖習軍就和胡萬新連夜開車到山下電器維修店去找。他們走了六、七家維修店,要不就是店主不愿開門,要不就是維修店里沒有這種型號的電機。正在失望時,他們突然又發現有一家店子還亮著燈,便去拍門。睡得正香的店主被吵醒,十分生氣,不但不愿開門,還罵了許多難聽的話。廖習軍和胡萬新站在門前做了一個小時的工作,店主最終被感動,開了門。廖習軍和胡萬新一進門便傻了眼,原來這個是一個廢品收購店。正當他們再次失望時,店主說我這里有許多報廢的電機,都壓在廢品底下,不知你們能不能用,可是現在已經很晚,找不到搬運工,只能你們搬開廢品自己去找。廖習軍和胡萬新二話沒說,就在廢品倉庫里找了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找到了2個破舊的同類電機,便立即進行拆卸重新拼裝。直到他們把電機拼裝好,運回工地,把拌合樓稱量設備校核好,混凝土生產恢復正常,兩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天已經蒙蒙亮了。
類似這樣的事,廖習軍身上不知經歷了多少次,但他從沒有半句怨言,也從不放在心上;然而,使他常放不下的是大山外的牽掛。他和妻子都在工地工作,為了不分心,一心一意搞好工作,他們把年幼的女兒放在了郴州的父母家。時間長了,父母打來電話,說女兒想爸爸媽媽,要廖習軍夫婦回家看看女兒。可是由于工作,他們一直抽不出時間,兩人心里十分愧疚。他們把他的QQ頭像換成他和妻子女兒在一起的合影。廖習軍說這樣每次和女兒QQ交流時,讓女兒感到父母就在她的身邊。
邢煥麗,項目副經理兼總經濟師,也是80后,當初她調到深蓄工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和丈夫女兒常在一起。她的丈夫是駐港部隊的一名軍官,女兒和丈夫在一起。自從她到了工地要不就在工地上忙綠,要不就到業主那里去開會,為了工程,為了企業利益,最多時曾一天七次找業主,找監理。很少有時間與丈夫和女兒團聚。
深蓄上庫工地不僅有拼搏奉獻、堅守,也有浪漫和溫馨。
朱志翔、鄭彬,是大學同學,又是一對戀人,2013年,兩人大學畢業后,朱志翔到了廣西某單位工作,鄭彬到了深蓄上庫工地。2014年,朱志翔到深蓄工地看望女朋友,便被熱火朝天建設工地所震撼,毅然決定辭去廣西的工作,到深蓄上庫項目部當了一名普通的質檢員。春夏秋冬、斗轉星移,隨著大壩的一天天崛起,兩人的感情也在一天天升溫。有一天朱志翔對鄭彬說,等到大壩建成,一定要用一種最特別的方式向她求婚。2015年4月23日,深蓄電站水庫澆完了最后一倉混凝土,六座大壩全部達到設計壩頂高程。朱志翔在綠色的草地上,鋪下了三幅紅色標語:“鄭彬我要和你天長地久,I LOVE YOU!嫁給我吧”,在眾多員工的歡呼聲中,小朱單腳硊地將一枚戒指親手戴在了小鄭手上。
深蓄上庫工程建設近三年的時間里,項目部已有10對青年喜結良緣,項目部還專門籌措,為他們舉行了集體婚禮。項目經理趙偉國作為證婚人總是要代表土木公司和項目班子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2015年6月26日,上庫工程通過下閘蓄水驗收。7月9日,成功實現下閘蓄水,南方電網調峰調頻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濤、公司總經理朱素華參加儀式后對這一工程建設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7月20日,深圳蓄能有限公司向八局發來感謝信。
深蓄上庫工程——這座深圳大都市中的電站,這座“天空之海“像一面鮮艷的旗幟,在南海之濱、在改革開放的特區,在“新常態”的市場考驗中,展示出亮麗的形象,書寫了八局人的驕傲與自豪!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