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切割機代替手工鋸,電動磨光機代替銼刀,用膠頭機、標牌機代替人工手寫,用電纜輸送機、滑車幫工人放電纜,大型主力起重機從扳起式到附著式,從動臂式到平臂式……改革開放40年,電建職工深刻感受到機械裝備的變化給安裝帶來的便利。
談到電力建設機械裝備的變化,中國電建湖北公司政工干部孫保聲翻開《湖北電力工業史》說:“1952年12月,鄭州火電廠開始施工,安裝2臺6000千瓦機組和3臺35噸/時鍋爐。在施工中,除鍋爐房有一臺蘇式吊車外,其余均為鐵制、木制扒桿之類的起重設備。大件移位靠繩索遷引;中小件靠人抬肩扛,鍛造、冷作靠錘釬撬;焊接為手工操作。”隨著孫保聲的解說,一件件簡陋的施工機具如影像般在眼前呈現。
孫保聲從事過多年的焊接技術工作,他深有體會:“以前施工現場的旋轉式直流電焊機,體積大,噪音大,幾個人都抬不動。現在使用的逆變直流焊機,噪音小,焊接質量更穩定,還有便攜式焊機,一個焊工都可以拎著走。”
不僅是焊接設備,隨著時代的發展,管道施工機械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工程技術人員與工人在實踐中勇于革新、創新,自制了砂輪切割機、凝汽器銅管電動脹管機、電動震砂機、手動和電動坡口機、小口徑電動冷彎管機等一批管道下料的小型機工具,取代了傳統作坊式手工加工管道的手動鋸、榔頭、鏨子和銼刀。
長期從事一線施工的鍋爐本體安裝工趙玉乾說的很形象,他用手比劃著:“受熱面管子焊接前必須打坡口,以前是先用割刀割一個坡口,再用銼刀打磨,每個管子要花幾個小時,費時又費力,質量還不穩定。80年代荊門電廠工程項目有了砂輪切割機、手持電動磨頭等電動工具后,只要幾分鐘就好了!”
“調試技術也越來越現代化,測試手段越來越先進”負責調試工作的周羅生說:“以前調試人員做發電機保護試驗需要多臺設備,把它們攤開是滿滿一桌子,將這些設備連接起來得半天。現在只需一臺設備,拿起來就用,方便多了。”他轉念一想說:“我曾對一名退休老師傅說,現在測量直流電阻只要一臺直阻測試儀,他都不相信。”
別怪老師傅不相信,這只能說明社會發展太快,快得讓老師傅猝不及防。
周羅生笑笑說:“我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夏天巴基斯坦賈姆肖羅工地組織放電纜,項目部全部停工,一根電纜,發動了全工區800多號職工,他們個個扛著2米的麻繩拉,呼喊聲、哨子聲一浪高過一浪,那個場面真是壯觀。現在使用了電纜輸送機、滑車后,幾個人就可以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求生存求發展,過硬的施工技術是基礎,優良的機械裝備是武器。
從事10多年機械管理的王杰如數家珍:“70年代吊大件大多是職工自己想辦法,土法上馬,鍋爐吊大件一般是將獨角扒桿和轉揚機配合起來使用。現在是FZQ系列塔吊、平臂式塔吊與履帶吊配合使用,安全性能、起重性能、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拿以前老式機械3000噸·米塔吊來說,吊物從地面到爐頂得一個多小時,現在使用了平臂式塔吊,吊裝速度快了,吊裝的有效輻蓋面也增大了。”
隨著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鍋爐安裝中逐步擴大了地面組合率,采取一次性吊裝 、整片就位的施工方法。熱機專業負責人黃良喜說:“以前鍋爐本體受熱面折焰角是一片一片地吊,拼裝完成得9天。1997年漢川電廠一期工程是先在爐膛零米將散件組裝好,再吊裝就位,從拼裝到就位只要4天,大家輕松多了。”
電力建設機械裝備的更新換代印證了電力建設40年的無聲巨變:安全風險降低了,工藝質量提升了,安裝工期縮短了,經濟效益提升了……電建施工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它記錄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見證著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的成長歷程。
如今,電力建設機械裝備徹底告別了“小米加步槍”的落后狀態,人拉肩扛、馬車拖運的場景成為電建職工珍藏的黑白照片,鋼鋸、絞磨、扒桿也將一去不復返,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劉彩霞 )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