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5月1日勞動節的清晨,在西藏、四川兩地交界的金沙江上,悠悠揚揚的波流聲、呼呼啦啦的機車聲、叮叮鐺鐺的敲擊聲、清清脆脆的號令聲……協奏出大峽谷里最悅耳動聽的忙春旋律!圍堰上佇立已久的汪義橋,指著基坑里的幾個黃帽子,疾聲對記者說:“你看!又一批工人結束隔離,正式返崗!現在我們職工加外協,已經超過1000人了!在4月1日全面實現復工復產后,我們隨即掀起大干熱潮,向著既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全速沖刺!” 千淘萬漉倍辛苦,自2015年蘇洼龍電站開工以來,中國電建水電三局建設者面對紛至沓來的難題,不屈不撓、精準施策,不驕不躁、篤定攻堅,毅然擔起中央企業責任、踐行大國工匠精神,在高質量完成一系列施工節點的同時,持續援助當地社會民生發展,贏得合作各方和各族群眾的點贊,讓“中國電建”品牌在金沙江上熠熠生輝。
光榮使命 帶來艱巨考驗
年方不惑的汪義橋,是中國水電三局蘇洼龍電站廠房項目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經理、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在過去18年里,他已經摸爬滾打了10個水電工地。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多方面影響,但我對全體員工提出了要求,就是:方向不偏、標準不降、力道不減、精神不懈”,汪義橋目光如炬地看著記者:“我們為什么這樣要求?因為干好蘇洼龍電站,不許失敗,只許成功,我們肩上扛著沉甸甸的使命啊!”
蘇洼龍電站,是藏電外送的首個項目、西藏首座裝機超百萬千瓦的水電工程,也是金沙江上游13個梯級電站中首個獲準開工項目,還將被作為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工程,其建設意義不言而喻。
水電三局蘇洼龍機電安裝項目經理李強告訴記者,蘇洼龍電站,總裝機120萬千瓦,壩頂高程2480米,最大壩高112米,水庫正常蓄水位2475米,相應庫容6.38億立方米。電站由中國電建北京院設計、貴陽院監理,水電三局等單位施工。計劃于2021年實現首臺機組即4號機組的發電,這也是業主華電金上公司成立以來的首臺機組。
“好些職工進來就不想出去,出去就不想進來。在這個地方干項目,跟內地很不一樣”,李強的話讓初到蘇洼龍的記者深有感觸。
交通條件很差。譬如經四川進工地,要先到成都住一晚,第二天黎明即起趕汽車,走318川藏線1天到達巴塘縣,住一晚,次日再坐汽車進蘇洼龍項目。“百步九折縈巖巒”,滑坡塌方的遺跡和墜落路邊的巖石屢見不鮮,讓人提心吊膽不說,冬季往往冰雪封山無法行車,能否進項目還得看“天意”。這樣的交通,給物資供應造成極大壓力。項目總工程師霍亞民告訴記者:“很多設備物資,運輸的費用比購買的費用還要貴上很多……”
氣候環境惡劣。蘇洼龍電站工地海拔3200米左右,空氣含氧量稀薄,晝夜溫差可達40攝氏度,“中午穿短袖,夜晚烤電爐”,“待一個月臉就黑了,紫外線太強”,“夜半窗外‘鬼哭狼嚎’,那是風刮的聲音。睡眠輕的,很容易被嚇醒。一年四季風都很大”……這些都是職工們的切身體會。
此外,藏區生態系統獨特、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環保要求比內地更加嚴格;藏民和漢民的文化風俗差異大,容易引發誤會和沖突,統籌協調工作難度大;當地許多物資缺乏,用工成本高,雇員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識普遍較低……
怎樣才能與各方融合好?怎樣才能把項目管好……層疊交加的難題擺在項目領導班子面前。
汪義橋告訴記者,為高質量建設蘇洼龍項目,水電三局專門成立施工局,編組精銳之師。水電三局副總經理郭坤兼任蘇洼龍項目經理,水電三局第二分局承擔引水發電系統土建工程,制造安裝分局承擔金屬結構制作安裝工程,基礎建筑分局、勘測設計研究院協同作戰。
各盯一頭而又互為犄角的“戰狼”團隊,成為了蘇洼龍項目高效履約的根本保證。
通盤謀劃 全面協調推進
善弈者,察先機、明時勢、顧全局、定長策!
“我們從2015年進場起,就立下了打造精品工程、擦亮企業品牌、造福藏區群眾的軍令狀”,汪義橋斬釘截鐵地說:“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要想圓滿完成軍令狀,顧此失彼是不行的,生產、經營、黨建、文化……各個方面的工作都必須上心!”
自開工之初,項目部就做出了四項戰略部署:一是優化市場布局,規范內部秩序,建立不同層級的溝通協調機制;二是形成良好的管理習慣,維護品牌形象,提升施工質量,確保本質安全;三是強化人員管理,保持隊伍穩定,加速施工進程,加強分包商管控;四是加強黨的建設,發揮政治優勢,做好員工關愛工作,積極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做好企業宣傳。
汪義橋告訴記者,2019年5月,項目部結合生產經營工作實際,編制下發了《黨建項目化實施方案》,即以黨支部為核心,開展六個創新管理:劃分黨員先鋒崗、黨員質量安全責任區;以質量、安全等業務鏈為綱,改建質量安全黨小組;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活動;開展“黨建+主題活動”,每項工作實施前,現場黨員責任區做到樣板先行;黨建與工程質量目標同步確立、工作同步布置、管控過程同步檢查。“黨建項目化活動的實施,激發了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有力抓手,全面提升了項目工程建設安全質量形象”,汪義橋說。
有著數十年質檢經驗、金沙江的“老朋友”胡富安,是水電三局蘇洼龍廠房項目總質檢師,他告訴記者:“項目部制定了健全完備的安全質量管理制度匯編、專項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質量作業指導手冊、安全手冊;與各部門、工區、分包隊伍簽訂年度安全、質量責任書,通過安全質量檢查、安全技術交底、安全質量會議、現場監控旁站、安全質量教育培訓、班組安全質量競賽等活動,實現了安全質量目標。”
胡富安還對記者講了53歲老黨員、質量管理部副主任王文清的故事:“無論刮風下雨,他每天步行上下班,來回3公里。有一天見他感冒,我說‘生病就歇一天算了’,王文清卻說‘現場是我的崗位,我要守住’,堅持帶隊干活!”
在1萬平米的基坑內,有2臺塔基、3臺門機交叉作業,安全風險特別大。項目安全總監劉寶新告訴記者:“除了加強對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外,我們安排專人在現場24小時協調指揮,還在每臺設備上都安裝了防碰撞系統,讓設備變聰明了,從沒出過事!”
“我們搞安全管理,主要就是管人!”一次,劉寶新到進水口高程2640米的開挖邊坡巡察,由于高寒缺氧,他不停地喘息。有個正在進行支護作業的民工見狀,急切地趕到劉寶新面前,關心地問到:“這么高這么危險的地方,您還經常來?”劉寶新卻說:“有你們的地方,就必須有我們安全員!”那位民工對劉寶新翹起大拇指:“你們水電三局人,可以!”“聽到這句話,我感到自己身為水電三局人,非常驕傲!”劉寶新笑逐顏開。
榮譽,在汗水的澆灌中盛開。2018年度,水電三局獲評金沙江上游流域AAA級優秀分包商;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獲評業主質量管理、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截至目前,創造樣板工作面多達20幾個。
因勢制宜 災后迅速重建
當被問及在蘇洼龍項目印象最深刻的事時,職工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兩次堰塞湖搶險救災。
霍亞民告訴記者,2018年10月,首臺機組即4號機第一倉混凝土成功澆筑完畢,正當建設者們喜上眉梢的時候,“冷水”迎面潑來。10月11日和11月3日,電站上游的白格鄉接連爆發山體滑坡,二次形成堰塞湖,且第二次的嚴重程度遠超前一次。11月14日凌晨3點,金沙江上游有歷史紀錄以來最大的洪峰向廠房基坑襲來,流量達21760立方米/秒,廠房基坑瞬間被吞噬。電站連接左右兩岸、上下游四個交通要道全部中斷,成了汪洋中的“孤島”。好在項目部超前預判、科學組織、安全撤離,避免了人員傷亡。
洪峰過去之后,12月1日,開始基坑排水。10多天后,上部積水基本排完,露出底部淤積的泥沙,面積1萬平米,厚度達16米。廠房基坑低于大壩基坑,上下游圍堰還有源源不斷的滲水進入基坑,“我們的排水壓力異常大,由于泥沙松軟,近似沼澤,運輸車無法進入基坑”,霍亞民說。一直到2019年1月27日春節,這期間清淤進展非常緩慢,“白天水位抽下去了,夜里由于滲水,水位又上來了……”
“那場洪水現在回想起來還背脊發涼,萬一處置不當,下游數十個村落和數萬老百姓恐怕都難于幸免!洪水過后怎么重建?傷透了腦筋”,汪義橋說到這里搖搖頭。在2018年底、2019年初的那幾個月里,汪義橋團隊捱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為幫助項目部盡快度過難關,水電三局專門選派專家組進駐蘇洼龍,同項目領導班子一起研究解決方案。
項目副經理馬金輝講述了當時的情形:2019年春節后,面對現場清淤緩慢的嚴峻形勢,項目領導班子討論后,決定在基坑旁設置一主一副兩組排水泵站,向基坑逐層推進、逐步深入,抽除淤積層里的水分,讓淤積層漸漸形成干地,創造作業條件。同時,采用塊石將淤泥快速換填,在淤積層上形成兩條十字相交供清淤設備通行的道路,這樣,道路就將將淤積層分割成4塊,逐層逐塊清淤排水。
這一方案切中肯綮,成效快速顯現,到2019年3月,僅僅用了1個月的時間,基坑清淤就基本完成。
馬金輝補充道:“我們組織了雙班作業,泵工、電工、焊工、吊車司機白班、夜班連續作業。”2月份,該地區天氣依然嚴寒,很多河面結了冰,但水泵隊員仍要跳入水里安裝泵管,在冰冷刺骨的水里經常一站就是1個多小時。焊接管道的工人,經常是網濕泥上鋪塊彩條布就躺下去作業,而濕泥的溫度也在零下。上白班的員工,有項目食堂送飯到工地,吃完接著工作;而上夜班的員工,就更辛苦,因為沒有熱飯,只能在晚上12點左右泡一盒方便面充饑。
“從2月10日到3月10日的那一個月里,是我們最最艱苦的時候。但老天不負苦心人,我們的執著換來了成果”,言及于此,馬金輝不禁動容。
2019年3月10日,堰塞湖災后首倉混凝土澆筑條件,提前20天達到。3月26日,災后首倉混凝土成功澆筑,這也標志著項目部完勝堰塞湖災難,廠房全面進入正常施工。
4月的峽谷里,“隨風滿地石亂走”、“風頭如刀面如割”。為裝好門機,機械工區主任徐寶泰等人在高達40米的高空作業,十分危險,因為上下門機吃飯不便,他們通常是借助纜繩把飯吊上去,狼吞虎咽一番后接著趕工。到5月初,門機安裝全部完成,為3號、4號機的混凝土運輸創造了條件。
為保證5月20日向機電標肘管安裝交面,項目部安排馬登倉、李江華分兩班專門對施工隊伍的質量、進度、安全進行全面實施盯梢。施工隊除吃飯、睡覺外,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拼搶。5月8日,4號機混凝土向機電安裝順利交面,提前12天。5月底,開挖全面完成,轉入混凝土澆筑階段。
按原方案,廠房錐管層施工采用先一期澆筑、再安裝錐管、后二期澆筑。2019年8月,為加快施工進度,廠房和機電兩個項目部經過會同研討,一致決定將原方案優化為先安裝錐管、后一次性澆筑的模式,到9月20日順利完成座環支墩混凝土施工,按期向機電標移交工作面。
2020年初,水電三局收到蘇洼龍項目業主賀信,信中對項目部2019年度的安全、質量、進度、環保等工作均進行了表揚,并指出:“迅速完成災后復建,出色完成既定節點目標。”
嚴密管控 防疫不誤生產
2020年1月24日,除夕,當千門萬戶吃著團圓飯的時候,蘇洼龍電站工地仍是燈光交輝、機車爭鳴,放棄回家、堅守崗位的400多位建設者,依任火熱的初心在滔滔的江水中踴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項目部第一時間成立以汪義橋為組長的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成立應急管理辦公室、應急救援工作組,制定《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和應急救援預案》及《復工后疫情防控措施方案》。
疫情防控、項目建設,如何實現兩不誤?汪義橋給出答案:“我們現場采取封閉式管理,以疫情感染的預測、預防為重點,以應對危機事件過程處理的快捷準確為目標,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多措并舉,確保了項目的安全有序運行!”
除了在辦公營地上嚴格防疫,項目部還改進了生產作業方式,在施工組織方式上采取小規模、分工種、分工序的作業方式;在管理方式上采取分散開展班前教育、技術交底,減少人員聚集;就餐時,各班組安排專人分時段取餐,分散就餐。一位外協工人蠻有信心地告訴記者:“項目部的嚴格管理,讓我們很放心!”
由于疫情猝發、施工資源緊缺,項目部把可調用的資源大部分安排在了4號機,以保證首臺機組的發電工期。
“越是艱難越向前,我是黨員我先上”,春節期間,項目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戰疫情、穩生產、促進度,加強重點崗位、關鍵部位值班值守,確保責任到位。據統計,春節期間,項目綜合完成率高達80%。
3月2日,四川省巴塘縣正式批復蘇洼龍水電站復工生產,水電三局遵循“分批次、分時間段”的思路,提前對返崗人員進行詳細摸底,嚴格落實進場人員報備、登記、排查、測溫、消毒、自我隔離觀察等疫防措施。
為保證返崗人員健康安全,項目部選派專人到四川成都,包租“點對點”專車護送職工、民工與春風同行,直達項目營地。車上披掛的“返崗人員專車”紅帶,成為茫茫橫斷山區里最暖心的色彩!截至目前,水電三局累計包租專車50多輛、運送人員300多名,安全回“家”。
3月9日,4號機組機坑里襯下段成功吊裝到位,標志著“首臺”機組已進入機坑里襯安裝階段。
“五一”勞動節前夕,在業主舉行的“安全第一、質量為本”勞動競賽表彰儀式上,水電三局蘇洼龍廠房項目、機電項目雙雙榮獲“先進單位”稱號,汪義橋、李強同臺領獎,這是對水電三局勞動者的充分肯定。
進駐高寒偏遠的藏區5年了,水電三局蘇洼龍戰隊吃苦不斷、奉獻不斷、成長不斷、收獲不斷!面對琳瑯滿目的榮譽,汪義橋、李強卻不約而同地對記者說:“今年,是蘇洼龍項目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道遠任重,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須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記者:李國欣 陳俊 通訊員:楊志偉)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