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制定的一年,而2016年被認為是政策落實之年。據《中國經營報》消息,在2015年19項國企改革相關政策推出后,2016年將有21項左右的國企改革政策出臺,包括國企重組、員工持股、薪酬改革等內容。 一位參與國企改革的高層人士透露,整體思路“就是一個放開一個監管,圍繞市場化進行改革,同時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而另一位國資委人士證實:將會有包括員工持股在內的措失出臺。
兩年前,財政部為“什么人能夠持股”一事,進行了多次討論。財政部相關政策制定部門人士認為,目前最糾結的問題是:“哪些人可以持股?管理層、技術骨干還是全員持股?這個問題正在討論中。”
“員 工持股不是新事情,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做法,不是所有員工持股都是好辦法,首先要看是什么企業。”前述國資委人士表示,“我比較主張科研企業實行員工持 股,特別是有專長的技術人員,對企業有很大的意義,可以說是用‘金手套’把這些人穩定在企業,科研企業所獲得的利益就會不斷提升。”
該人士認為:“一般的企業不適合員工持股,一個萬人大廠,所有員工都持股,沒有意義。容易造成福利性的持股。實際上,改革30年,已經證明,全員持股不是一個好辦法,要分企業、分行業,根據它的特點進行持股。”
去年以來國企改革進入加速期,頻頻曝光的國資流失大案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國有資產重組、上市、并購、采購等期間,其背后容易暗藏腐敗。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企業改革局副局長表示,對于國資流失的問題,如果缺乏有效監管,可能會造成本輪改革的倒退。
國有資產流失有兩種,一種是交易性流失,就是在交易過程中不評估、低評估,隱蔽資產,這是一種不公開、不透明的流失,還有一種是體制性流失,如不負責任的盲目投資、管理不善、沒有效益增長的目標考核等。
在多位專家看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產權流轉是否程序規范和合理定價、是否市場化評估和透明操作等將成為監管重點,以防出現國資賤賣、暗箱操作等現象。另外,還要防止股權激勵成為少數人化公為私的工具。
然而,防范流失不意味著捆手腳。目前在國有資產買賣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的邊界不清晰,使得一些國企把“壞資產”抓在手上不敢賣。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銅業[0.56% 資金 研報]集團公司董事長李保民表示,隨著國企改革深入,對于國資流失方面應該制定更為明確的標準,特別是在改革中容易出現爭議的環節,讓國有企業管理層能夠打消顧慮,這樣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