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一次舉牌中國建筑不到兩周,安邦便再度豪擲逾百億元買入了中國建筑5%的股票。 對此,廣發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公司估值指標處于行業低位,但分紅率接近25%,股息率名列可比行業上市公司首位,ROE位于可比大建筑公司首位,連續多年穩定的增長在行業中少有。
“安邦繼續舉牌的可能性很大,畢竟只有持股達到20%,才能按權益法進行核算,這樣只要被投資單位實現盈利,投資方就可以按照所持權益的比例計提投資收益。”有分析人士稱。
或斥資400億元繼續增持
11月26日,中國建筑發布公告稱,截至2016年11月24日,安邦資產通過“安邦資產-共贏3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持有中國建筑普通股30億股,占上市公司普通股總股本的10%。
安邦方面稱,增持主要是出于對中國實體經濟和對中國建筑未來發展的看好,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以期獲得長期穩定的財務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安邦資產在回復交易所問詢時表示,其在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狀況并結合中國建筑的發展和市場情況等因素,在合適的市場情況下擬繼續增持中國建筑不低于1億股、不超過35億股的股份。
而在安邦二度舉牌中國建筑的刺激下,中國建筑周一強勢漲停,收盤價10.33元/股。
東北證券建筑工程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小勇表示,中國建筑是國內基建領域央企龍頭,估值較低,當前股價對應2016年的PE僅為9倍,顯著低于其它基建央企。同時,公司業績十分優良,2016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47.66億元,同比增長30%。如果按照2016年330億元凈利潤測算,則2012年—2016年公司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高達20.34%。因此其認為,安邦給予對公司發展前景的看好而大幅增持后將導致公司流通盤顯著減少,或將推動公司估值持續往上修復。
據悉,自安邦舉牌以來,中國建筑的股價節節攀升,不到兩周漲幅超過20%,半年漲幅超過100%,這對于一只藍籌大盤股來說著實不易。
而以中國建筑最新的收盤價計算,倘若安邦資產按不超過35億股的上限繼續增持,那么涉及的資金將高達361億元。“如果安邦繼續增持,中國建筑的股價肯定還將上漲,本身中國建筑今年的業績也不錯,這樣算的話,安邦想要持股達到20%,還要動用至少400億元資金,總花費則肯定超過600億元。”有市場人士稱。
險資舉牌動力足
“安邦舉牌中國建筑,主要還是因為其估值較低,另外公司持續的高分紅、較高的ROE、穩定的增長率在行業中少有。”有分析師指出。
數據顯示,2016年前10個月,公司累計新簽合同額高達13714億元,同比增長29.2%,為明年業績穩健增長奠定了基礎。同時,公司旗下地產業務銷售勢頭良好,今年前10個月,公司地產業務合約銷售額達到173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3.4%,并擁有8867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
有機構預計,2016年中國建筑的股息率為2.9%,這一數據無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而且“一帶一路”預期提升,公司海外業務具備高成長潛力;今年前10個月其海外新簽訂單944億元,同比增長30.4%;同時,考慮到宏觀經濟放緩以及地產投資下行壓力,明年基建或將是政府“穩經濟”的重點,公司基建業務或迎來新的發展周期。
此外,相比于其它股權分散的被舉牌公司,中國建筑的控股權牢牢掌握在大股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手中,其持有中國建筑168.79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56.26%。
顯然,安邦本次斥巨資舉牌中國建筑的主要目的,便是為其龐大的保險資金尋找出口。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杰指出,險資“舉牌”仍然有充足的動力:一是萬能險推高險資負債端成本;二是“資產荒”降低險資資產端收益;三是通過“舉牌”,險資可以權益法進行核算,獲得穩定投資收益。
據悉,去年滬指大跌之后,大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滑,特別是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下滑幅度明顯。這也使得險資資產端的收益率大幅惡化,截至今年9月份,保險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僅有3.95%。在萬能險負債端成本普遍高于4%、而全市場資產收益率普遍低于4%的情況下,保險資金通過“舉牌”來提高資產端收益的動力很強。
陳杰稱,截至今年三季末,保險機構總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4.6萬億元,其中,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僅為14.25%,遠低于上限的30%。而根據測算,權益類資產占比每上升1個百分點就可以為A股帶來約1463億元的增量資金。未來若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升至20%,將有望帶來近8400億元的增量資金。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