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公共停車設施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隨著車位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積極探索利用PPP模式投資建設公共停車設施,提高公共停車資源的供給。
美國一些城市在政府公共停車資源方面的PPP模式也是近年才剛剛興起,并開始成為地方政府改善財政狀況的一個創新舉措。譬如美國在2012年——2013年進行了如下的停車資產PPP項目。
項目簡介
印第安納波利斯是美國第二個對市屬停車資產進行PPP合作的大城市,該市與施樂公司合作。在2010年8月,該市市長宣布施樂公司獲得該市中心區3631個停車咪表50年的租賃經營權。根據協議,施樂的下屬子公司Affiliated計算機服務公司(ACS)和當地合作伙伴組成團隊負責所有的咪表相關事務,包括咪表的現金收集、硬幣統計、存款、咪表安裝和使用中的維護、公共關系、咪表停用、居民許可、停車執法、資本投資等。作為交換,該市獲得2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續的收入分成,預計該市在合同期內獲得的分成將有3-6億美元,而非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項。
這項特許合同將高昂的財務風險和實施風險轉嫁給了ACS公司,為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節省了每年約300萬美元的運營費用。同時,該市保留了在經濟發展、公共政策和收費價格等關鍵方面的靈活性和控制權。
不僅如此,協議還規定了兩個級別的分成比例。當咪表收入未達到某個規定額度時,按30%分成;當超過該額度時,按60%分成。換句話說,停車咪表收入越多,該市獲得的分成就越多。
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經營咪表的最后一年——2010年,該市的停車咪表凈收入只有339,165美元,不到咪表總收入215萬美元的16%。而到了2013年,轉讓經營權后的第3年,該市獲得的凈收入已上升到310萬美元,幾乎是咪表總收入610萬美元的50%。
總體獲益則更大,由于該市把基本設施投資的義務交給了50年經營權的受讓者,每10年更新一次咪表技術的費用由受讓者出資承擔。
項目成果
由于原先的3631個咪表周轉率低、設備破損嚴重,以及過去多年費率一直較低等因素,從2010年起,ParkIndy開始對原先的投幣式咪表進行改造,推行手機付費技術,并成為美國首批試點安裝手機付費咪表的城市。ParkIndy是ACS和當地合作伙伴Denison全球停車公司以及Evens Time公司組成的管理團隊。
咪表改造工程分階段實施,換成了新式的太陽能電子咪表,提高了收費價格,改變了限停時間。所有3631個咪表泊位在2011年完成現代化改造,形成了單車位咪表、可接受信用卡支付的咪表和集中收費機并用的格局。2011年9月,ParkIndy發布一個手機app,允許司機通過手機付費。在改造中,ParkIndy還利用技術手段對運營進行優化。一方面通過數據分析調整限停時間,平均停留時間增加;同時利用預測模型進行執法,使違章查處率大大提高??偟慕Y果來看,咪表停車收入的提高,80%要歸功于施樂的管理和分析能力,另外20%的收入提升歸功于收費標準的提高和運營時間的延長。
不過ParkIndy認為,實施改造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收入,而是使停車更容易,產生更多的周轉率,這樣對商家和來這個城市的訪客都有好處?,F在訪客到印第安納波利斯也可以使用手機app尋找空車位了。而且前該市的3631個咪表停車位都能接受手機支付,是美國第二個實現全部人機對話的城市:
每個咪表泊車位的停車收入從2010年私營化前的519美元猛增到2013年的2,817美元。特許經營權獲得者另外安裝了1350個車位探測器,后來增加到1500個,占咪表車位總量的42%,居全國領先水平。
據統計,到2013年,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已經獲得了710萬美元的分成收入,這筆收入將用于包括人行道、道路和橋梁在內的基礎設施改善。印第安納波利斯市與施樂公司的這項PPP合作項目,不僅解決了城市的需求,還提高了收入,并且使停車更方便。
為了解決財政赤字或為核心業務謀求資金,美國不少城市都在嘗試與私人公司簽約長期租賃停車資產經營權的方式。但PPP模式在美國停車領域的應用,主要還是針對政府現有停車資產的運營,很少涉及新建項目的合作。不過也有不少城市在發出動議后取消了原先的打算,因為一些已實施案例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但隨著地方財政的緊縮,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考慮對道路停車資源采取PPP模式,以獲得眼前和持久財政收益。
來源: 中國交通技術網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