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康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PPP模式在公共項目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運用不再罕見,既有奧運場館“鳥巢”、北京地鐵四號線成功的案例,也有福建省橋梁建設項目、吉林省污水處理項目等失敗的教訓,總體來看還處于探索階段。上期介紹的PPP模式的國際經驗,對中國有如下啟示。
構建健全的法律制度環境。PPP模式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與完備的監管制度以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這同時也是增強投資者信心、降低項目風險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現行與PPP相關的法規政策多為部門規章或者地方性法規,權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間甚至相互矛盾,因此需要出臺國家級的法規政策來促進和規范其發展。
建立負責PPP項目的專業機構并確保其獨立性。政府應設立專門機構負責PPP項目的設計、開發與監管,包括政策制定、項目規劃、審批和確定項目優先順序,并在機構下設立PPP項目采購、合同管理指導的經濟咨詢機構,利用現有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咨詢機構,滿足PPP模式在各行業的應用需求。
注重PPP因地制宜發展并注意把握時機。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適合使用PPP模式,政府考慮采用PPP模式時,需滿足以下條件:一是服務對象歡迎私人部門的加入;二是潛在私人部門之間要有競爭,有競爭才能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三是對私人部門的參與不能存在法規管制;四是產出可以被簡單度量和定價;五是通過與私人部門合作帶動社會投資。
建立并逐步完善PPP績效考核機制。應逐步建立以財政為中心的PPP項目評價體系。首先,要構建PPP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包括政府績效評估、專家與中介評價和審計部門評估;其次,要強化PPP項目績效評價管理,主要包括項目管理、完成時間、完成質量;最后,在政績考核體系中,也可嘗試把吸引多少社會資本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推動地方政府積極推廣和應用PPP模式。
構建合理的PPP監管體系。政府全過程參與PPP項目,需履行監管職能,要通過監管確定承諾機制,保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降低融資成本,并給企業建立投資激勵機制。政府監管必須能夠保證企業生產或運營的可持續性,讓接受監管的企業獲得足夠收益,覆蓋運營成本,保證企業按時回收固定成本。
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風險轉移和風險分擔是PPP模式的核心環節,在項目所處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風險。原則上,風險應由最能控制風險發生的一方承擔,屬于經營活動自身產生的由投資者承擔,而超出投資者控制范圍的風險,如法律風險、利率風險等,則應由公共部門獨立承擔,或由公私雙方通過平等協商共同分擔。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
根據實踐大膽創新發展理念。政府決策程序的規范性和可能遭遇到的官僚作風,會使項目審批花費時間長且成本高,加上地方政府在履行合約過程中存在出現信用問題的可能性,都會使PPP模式項目被束之高閣或不了了之。只有通過創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積極培育契約精神、誠信的企業文化和提升專業素質軟環境。政府與私人部門關系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且必須有透明公開、可預期的政策制度安排,重合同、守信用、契約精神、誠信的企業文化是PPP模式的最佳環境。此外,采用PPP模式,需要長時間評估,進行復雜的合同談判,實現合理的風險分擔和有效監管,這就需要政府方面提高PPP專業知識儲備,提升專業素質軟環境。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