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本月財政部等多部門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進行規范之后,21日,PPP新規再出,國務院國資委公布《關于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強化對央企投資PPP業務的監管,約束央企在本輪PPP熱潮中過熱投資、非規范投資。 “種種規定的跡象表明,中央有關部門似乎都在倒逼PPP真股權投資,因此所謂‘PPP資本金融資’未來可以改稱為‘PPP資本金(股權)投資’。未來,不僅PPP項目有走向規范而緊縮的發展趨勢,可用于資本金投資的資金也將走向規范與緊縮,PPP行穩致遠或將可期。”26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專家庫雙庫專家、德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華珍表示。
PPP融資來源或發生重大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財政部新規中禁止PPP項目以債務性資金充抵資本金,國資委新政則叫停了央企名股實債。提到要嚴格遵守資本金制度,禁止名股實債和購買劣后級份額,“做好擬開展PPP項目的自有資金安排”,“不得通過引入名股實債類股權資金”,“不得為其它方股權出資提供擔保、承諾收益”。
“據此,央企傳統‘回購+差補’的名股實債型融資模式已被停。”黃華珍表示,至于遠期認繳、流動性支持等方式是否屬于名股實債,則有待會計師實操認定。結合新規中提到的“規范會計核算,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綜合判斷對PPP項目的控制程度,規范合并范圍”的規定,黃華珍認為未來會計認定可能從緊。
在黃華珍看來,今后PPP項目資本金融資實踐中“小股大債”模式將受重創。所謂“小股大債”模式,即出資方通常將擬投資的項目資本金分為“項目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和“對項目公司的股東借款”二部分,其中小部分作為注冊資本,是為“小股”,大部分以對項目公司的股東借款形式充抵項目資本金,是為“大債”。
國資委新政還提到,“積極引入優勢互補、協同度高的其他非金融投資方,吸引各類股權類受托管理資金、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等參與投資,多措并舉加大項目資本金投入。”對此,黃華珍認為,PPP資本金融資資金來源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對于近年市場上崛起的眾多施工單位產融結合私募股權基金而言,來自銀行系的資金可能被切斷。未來可能的資金來源有信托公司或券商資管的自營資金或募集資金、保險資金。
“未來以優質企業作為融資主體的集團資金池式融資可能成為填補PPP資本金缺口的重要方式。”黃華珍說。
多部門密集出臺新規
在PPP圈內人士看來,PPP在本月迎來最嚴規范,多個新規在本月密集出臺。
10日,財政部下發了《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提出對不適宜采用PPP模式實施、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未建立按效付費機制、未按規定開展“兩個論證”、不符合規范運作要求、構成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未按規定進行信息公開等的項目,將采取嚴格手段進行核查和清理,以防止PPP項目的異化和泛化。
中國現代集團總裁兼現代研究院院長丁伯康也是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專家庫雙庫專家,對財政部的上述新規,他表示,這無疑是對當前已經火熱的國內PPP市場澆上一盆涼水,同時也給未來PPP的理性發展起到了規范和引導作用。
17日,五部委公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業內看來,資管行業作為PPP項目融資的主要上游資金來源,新政的出臺勢必將對現行PPP項目融資模式產生根本性影響。21日的國資委通知又提出嚴控中央企業投資PPP業務風險,嚴格規范PPP股權投資。
各地PPP模式蓬勃發展
近年來,PPP模式在各地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26日,經濟導報記者查閱山東省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系統項目庫了解到,山東目前共有1176個項目,其中,尚有492個仍處于識別階段。來自財政部PPP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合計14220個,累計投資額17.8萬億元。
PPP模式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運用,對促進傳統政府投融資理念轉變和投融資模式創新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丁伯康看來,這一輪PPP的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亂象和缺憾,如變相包裝,偽PPP項目充斥市場;設置壁壘,隱形阻擊民營資本進入;浪費資源,重復建設項目庫、機構庫和專家庫,等等。
不僅如此,隨著PPP項目的陸續落地,政府債務規模增加、融資成本上升,地方政府的償債風險也逐漸暴露出來。近幾年,地方政府的領導儼然已把利用PPP模式作為早出政績、擺脫融資困境、解決資金來源的“救命稻草”。
“這些現象如果不盡快制止和遏制,就一定會把PPP推向歧路末端。”丁伯康說。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