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北京中建政研集團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建筑業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 與會專家在會上提出PPP模式對建筑行業改革創新、轉型突破的幾點重要作用,并指出如何具體利用PPP模式更好地助力建筑業轉型發展。
PPP模式有助于促進建筑業運行機制升級
PPP模式強調運營管理,帶動建筑業從一次性項目建設轉變為長期性服務運營,從注重建設速度轉變為注重運營質量,實現行業經營規范化,成效非常明顯。
PPP模式有助于激發建筑業發展的新動能
PPP模式可以充分整合,并發揮社會資本在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也就是說通過引入更多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向建筑業發展注入新合力。因為PPP模式經典的名言就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在建筑業領域里面,通過PPP模式的推廣應用,會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來從事建筑行業,進而促使企業家發揮工匠精神,將建筑業新動能、新活力激發出來。
PPP模式有助于提高建筑產品供給質量
PPP模式是結果導向,績效付費,也就是說它是被看作“菜單”來點菜,吃完飯再來買單,那么這就能夠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監管作用,有效解決過去豆腐渣工程、曬太陽工程,確保建筑業項目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能有人用,能用好。我們現在之所以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提供了一些產品不好用,特別是有一些質量不好、價格還貴,所以有的人不愿意用就到國外去買了。所以我們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希望運用PPP模式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就可以把我們建筑領域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的更加優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這種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說PPP模式是我們建筑業改革轉型突破的重要抓手。
PPP模式要求建筑企業加強資本運作能力
根據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數據顯示,在我國項目管理庫當中,有14000多個PPP項目,而與建筑業直接相關行業的PPP項目和技術達到了5283個,占比高達77.9%,這個比重是相當大的。
那么如何運用PPP模式更好的助力建筑業的轉型發展?與會專家表示,過去是由政府財政出資,建筑企業負責設計施工,行業主管部門運營養護的這樣一種傳統模式。現在看來,這樣的傳統模式受到了很多挑戰,應該說是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建筑企業將主導提供從前期的投融資、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養護等全產業鏈的服務。
建筑企業需具備整合全產業鏈資源的能力,尤其是項目前期的資本運作能力。具體來說,建筑企業可以積極的建立服務于自身資金管理的平臺,或者與具備較強實力的金融資本合作,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充分體現了走向競合的理念。
PPP模式要求建筑企業整合設計施工行業
首先我們的項目全生命周期整合模式和PPP模式物有所值的理念高度契合,在傳統的建筑業當中,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是獨立的兩個環節,主要的設計任務完成以后,主管部門選擇施工單位進行建設。但是在PPP模式下,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環節是密切結合的,比如說前期的規劃設計方案如果存在缺陷的話,直接影響到項目后續的建設以及運營的效果。
因此,我國建筑企業應充分發揮規劃設計的專業優勢,在兼顧項目的經濟性、社會性和公益性的同時,充分考慮施工建設的效率或質量,滿足運營維護的需求。建筑企業應該著力打造提供全行業綜合規劃設計服務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建筑市場實行分行業的管理模式,市政、交通、鐵路、公路、水利、電力、通信等都由不同的行業主管部門來監管。未來在以PPP模式為主的建筑市場當中,規劃的設計將趨于資源的整合發展,也就是說一個建筑企業可以為某一個限定的區域、共用的空間提供涵蓋以上所設計的統一的專業系統的規劃設計方案。
比如說國家鼓勵推廣的綜合管廊建設,也就是要整合市政、交通、水電、通信等多個行業,采用統一的管廊空間進行鋪設。
PPP模式要求建筑企業提升運營管理水平
通常來說,一個PPP項目在建設期,往往是在3到5年之間,運營期可能長達20年甚至30年,這就要求我們建筑企業不僅要具備合格的建設能力,也應該對長時間內穩定高效供給公共產品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進行不斷的提升,要求我們建筑行業加強綜合能力建設。
隨著我國城鎮化覆蓋面的不斷拓展,未來建筑業新增的建設需求將可能被存量運營管理所替代,這就促使建筑企業要利用好當下PPP模式發展的奇跡,倒逼自身優化運營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復合型的人才,來保障我們建筑企業持續快速穩健的發展。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