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模式已成為廣泛共識。日前在由中國民生銀行和財新傳媒共同主辦的2017“一帶一路”投融資論壇上,有專家指出,跨境PPP項目面臨更加復雜的政治、市場、社會風險,要總結國內PPP模式發展經驗,避免“大干快上”等教訓。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建設極不平衡,需要大量資金支撐。PPP模式支持“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釋放社會資本活力,緩解相關國家政府財政壓力,彌補投資不足,提高投資效率和質量,克服原有機制弊端。
但專家指出,由于“一帶一路”建設的PPP項目規模較大且運行方式的多樣性,可能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風險,包括政治風險、市場風險和社會風險等,有效地識別并合理規避風險成為PPP項目成功的關鍵。
“從風險類型上講,‘一帶一路’PPP項目與國內項目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政權更迭、匯率波動、資本管制等政治風險比較特殊。”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兼大岳研究院院長金永祥表示,解決這類風險單靠企業自身很難實現,應該在國家層面形成一定規則予以支持。
市場參與主體對于PPP“出海”普遍較為謹慎。金永祥介紹,有實力“走出去”做PPP項目建設的主要是央企,尤其是以工程施工為主業的央企。與此同時,多家民營企業負責人表示,“暫時沒計劃”“再看看”。
專家建議,跨境PPP項目仍需通盤考量,充分總結國內發展經驗教訓,減少試錯成本。金永祥建議總結外資企業在中國早期開展PPP項目經驗,即通過多邊或雙邊援助,幫助中國建設PPP規則,從而對PPP實踐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同時,企業轉型風險和成本較大,國際業務應該在國內經驗基礎上轉型,少走彎路,少交學費。
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建議,以PPP模式開展“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和實業投資組合。其中,TOD(公共交通導向型發展)模式把項目產生的外溢收入納入項目的收益,使本來不經濟的項目因為商業模式的變化變得更經濟。焦小平指出,業務開展還需要從轉變政府治理理念著手,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撐保證現金流可持續。
我國金融機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亦面臨競爭。“西方金融機構已有長時間跨國經營歷史,中國機構在金融理念等方面與其尚存差距。”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指出,而且我國金融機構開展海外業務時,在可行性研究、市場開拓、融資結構、對外報價等方面,存在各自為政現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相關監管部門和機構應著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推動政策性投資與商業化、市場化投資相輔相成。
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采購與PPP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呂漢陽建議,應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先導作用和商業性金融的主體作用,完善銀企合作機制,支持PPP投融資。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