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建企融資難并非什么新鮮話題,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得不到有效解決,且在近年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貨幣政策從緊、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民營建企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的矛盾更加突出,使得這一話題再次引發了各方的關注和討論。
民營建企融資難,既有國家投融資體制、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政策等外部的原因,同時也有民營建企自身的問題。從外部來看,盡管國家早已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和“新36條”政策,并要求商業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措施,使得在實際操作層面,民企屢遭“玻璃門”“彈簧門”。此外,資本市場門檻過高,直接融資為民營建企提供的渠道非常有限,而間接融資渠道中,由于國家政策監控和風險因素,商業信用、民間融資、職工集資等方式也基本行不通。我國目前缺乏民營建企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社會中介組織的現狀,也造成了民營建企融資擔保難、銀行貸款難。從內部來看,民營建企大多為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信息披露的途徑和能力有限,信息不對稱加劇了融資的難度,突出表現在銀行對民營建企的“恐貸”“惜貸”“慎貸”甚至“拒貸”。這種上市融資無份、銀行借貸無門、融資擔保無緣的無奈現狀,讓眾多的民營企業家發出了“融資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
盡管如此,民營建企仍憑借直面困難、不屈不撓、勇于開拓的頑強生命力,“螺螄殼里做道場”,在既定的條件邊界下,從市場的夾縫中尋找各種可以利用的力量,創新各種可以采用的做法,來滿足自身“血液”循環的需要。比如,有不少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民間,通過民間資金拆借的方式來增強自身的融資能力;還有民企依托地域關系、親緣關系,聯合起來,形成聯盟體,通過資金在聯盟體內的有序流動,來緩解企業融資的壓力。
這些做法或能解企業一時之需,但畢竟局限于空間狹小的“螺螄殼”內,難以支撐企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從長期來看,要徹底解決民營建企融資難問題,光有企業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束縛的枷鎖,進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真正確立民營建企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才是破解之道。(作者:《施工企業管理》評論員文章)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