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新一輪改革即將全面深化,各種發展機遇蓄勢待發。在新一輪深化改革中,建筑業作為江蘇省的支柱產業,如何加快深化改革,繼續保持健康持續發展,是擺在全行業和廣大建筑企業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為此,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專門成立了課題調研組,從2014 年7 月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對江蘇省建筑企業股權機制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企業改制后發展狀況
自上世紀90 年代中期開始,江蘇省建筑企業開始推行產權制度改革。由于當時江蘇省建筑企業所有制性質大多數為鄉鎮集體企業、縣市或省屬國有企業,所以改制工作在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引導下,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以國有和集體控股的企業為重點,以“誰投資誰所有,誰創業誰受益”和“政府同意、企業愿意、職工滿意”為量化原則,開始推行企業改制工作。改制工作由于政策靈活、分步實施,工作開展比較順利改得也比較徹底。原來的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超過90%都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
企業改制后,企業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得到極大提升,決策層、經營層的積極性得到很大激發,在短短的十余年間,企業經營規模得到快速發展,企業市場開拓顯著拓寬,企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從全面推行國有建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1998 年算起,經過“十五”“十一五”兩個五年發展,到2013 年,江蘇省建筑業改制后發生了顯著變化。
企業經營規模呈現幾何式增長。全省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998 年為1220 億元,2005 年為4636 億元,2010 年為12930 億元,2013 年為23182 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數量,1998 年為200 家,2005年為893 家,2010 年為2269 家。其中,2010 年建筑產值超10 億元的企業為207 家,超過1998 年超億元的企業總數,建筑產值超100 億元的企業達到了15 家。2013年全省產值超億元企業3350 家,50-100 億元企業42 家,超100 億元企業27 家。15 年時間,江蘇省建筑業總產值增長幅度達到了1800%,建筑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數量增加幅度達到了1575%。
企業市場開拓呈現外向型發展。1998 年時,江蘇省建筑企業的外省經營市場主要為北京、上海、大慶、新疆,外經創匯8000 多萬美元。2005 年,江蘇省建筑企業經營市場除了擁有北京、上海、天津等重點市場,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市場發展較快,外經營業額達到了32 億美元。2010 年,江蘇省已經形成京津冀、滬浙皖、東三省、晉魯豫、陜鄂渝、粵閩瓊等六大集約市場,在境外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境外營業額50 億美元。2013 年,省外完成產值9260.11 億元,全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2.60 億美元。
企業人才資源得到快速提升。自江蘇省建筑業實施人才戰略以來,尤其是1998 年之后,企業的人才資源得到大幅提升。1998 年還沒有實行執業注冊管理制度,據統計當時全省一二級項目經理有2 萬多人。2005 年一二級建造師為32720 人、技經人員總數達54 萬人。2010 年一二級注冊建造師達到了79300 人,關鍵崗位人員持證上崗率為80%。2013 年江蘇省一二級注冊建造師數量達到了195560 人,關鍵崗位人員持證上崗率超過90%。另外,企業在資產積累、工程質量、多元經營、科技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建筑業成為江蘇省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和優勢產業。
當前股權機制面臨的新問題
如今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化和社會經濟、科技、人才等資源不斷發展,江蘇省建筑企業的體制、機制又面臨著新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企業的股權結構暴露出的矛盾,使大型企業在向百億、千億級企業跨越發展遇到瓶頸方面開始顯現。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企業股權設置分散,不利于企業決策。蘇北、蘇中不少鄉鎮集體企業改制時,股權采取了內部募股方式,股權相對比較分散。股權的過度分散導致兩大后果:一是經營層股份額度低,導致董事會決策的效率和權威性下降,嚴重影響了企業生產經營;二是經營層不敢進行根本性內部機制變革和嚴格的管理。盡管變革對整個公司有利,但因為可能被某些員工反對,公司領導基于換屆時投票支持度考量難以作權衡取舍。據我們調研時了解,蘇北某一級建筑企業近幾年發展倒退嚴重,人心渙散。究其原因,其企業董事長股份不到10%,其他副總股份與其相當。但每個副總自己都有一個二級資質企業,他們的工作重點放在了二級資質企業上了,導致一級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了極大影響。董事長因股份小,在企業重大決策上缺乏權威性。
一些企業股權過于集中,不利于持續發展。不少企業的股權結構簡單,一股獨大,甚至有的是完全家族制,這種情況在蘇南、蘇中、蘇北都比較普遍。這種股權的集中持有在公司起步階段保證了企業的生存和高效發展,但企業做到一定規模時,特別是人才的引進、骨干的成長,由于股權過度集中就難以給后來者以股權的激勵,也容易造成公司內部股東與非股東員工之間的隔閡,既不利于吸引人才、凝聚骨干,又難以形成開放、聚合的企業文化。并且這類企業雖然有利于迅速決策,但決策水平完全取決于個人能力,蘊藏著巨大的風險,企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一些企業持股人和持股比例固化。不少企業從改制以后,持股人和持股比例基本沒有變化。企業發展壯大了,新的優秀人才不能進入股東行列,經營管理出現斷層。眾所周知,現代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最基礎的因素就是員工,尤其是核心員工。企業持股人和持股比例固化,員工都是打工者,核心員工的價值得不到很好體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些企業面臨新老接替問題。企業領導接班是企業延續發展的需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一個精神中心,尤其是集體或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企業,董事長帶著一批人摸爬滾打創業發展,成為這個企業的核心人物,已在企業的方方面面打下深刻的烙印。但隨著董事長年齡的增大、精力的下降,企業面臨著新老接班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企業很容易產生精神真空和管理真空。
股權機制改革應避免進入幾個誤區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一個企業的生存、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企業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的過程。企業在股權機制上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矛盾,說明當前企業股權機制改革勢在必行,而且時間緊迫。股權改革能有效解決高層人員激勵不足的問題,有助于吸引并穩定高級人才隊伍,有助于減少內耗、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依法治企機制,打造百年企業。在股權機制改革中應避免進入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一股獨大。從公司治理和運行角度看,股權過分集中,往往導致公司治理結構建設難以有效推進。同時,對以“人本經營”為特點的企業來說,“一股獨大”本質上是對其他經營層和骨干的利益侵害,這往往會挫傷其積極性。我們在調研時也發現,一些企業改制后“一股獨大”,結果導致企業骨干人才流失嚴重,新引進人才缺乏歸屬感。
誤區二:股權平均。在改制中搞股權平均主義,片面追求改制過程中的“穩定”,這樣做其實有違股權設置本意。股權設置實質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董事會的權威性與決策效率,二是經營層和骨干的激勵問題。股權平均,實際上大大削弱了董事會的決策權威性,經營層積極性也大大降低。我們在調研時,發現一些單位由于股權平均時常出現經營層濫用職權損害其他股東利益的情況。
誤區三:股權設置對人不對崗。某些情況下,按人設股有其合理性,比如骨干人才引進時,但更多時候這種股權設置缺乏客觀依據。標準不統一,一人一個樣,容易導致不公平,人情股也難以避免。股權設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分配標準的設置,給潛在優秀骨干和員工一種自身發展的動力參照,而按崗設股一定程度上就提供了這種參照。
對企業股權機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改制是利益的調整,同時改制也是一項增強企業凝聚力工程。企業內部各個層面對股權機制改革又持有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利益訴求。所以把握好企業股權機制改革的目的,掌握好改革的度,既能有效激勵優秀骨干和員工,又能使企業發展與股東收益、員工幸福處于一個和諧的關系。唯有如此,企業才能保持長久、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這也是企業股權改制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為此對于江蘇省建筑企業在新一輪股權機制改革,調研課題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通過股權機制改革,合理優化股權結構。對國有或集體企業改制而來的建筑企業而言,股權設置優化應達到三大目的:一是改變經營層、骨干層和員工層的股權結構;二是提高有較強公司經營能力的經營者個人的股權比例;三是提升董事會的權威性和決策效率;對新生的民營建筑企業而言,股權設置優化主要是要達到吸引人才、激勵骨干,以靈活的用人機制凝聚人力資源,促進企業做大做強。課題調研組認為:股權機制改革時,對股權相對分散的企業,可采用經營者或經營層優先受讓等辦法適當增加集中度,提升決策效率和權威性;對股權過度集中的企業,可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吸收企業經營層高管、子分公司負責人持股,提高經營層積極性。
建立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股權流轉機制。新《公司法》強調公司和股東自治原則,這就為企業制訂一套既符合公司和全體股東利益、又符合公司法的出資人進退機制和股權管理辦法提供了法律保障。江蘇省建筑企業當中南通四建集團的股權流轉做得最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企業通過建立股權流轉機制,讓股權始終掌握在公司在職在崗的經營、管理、技術骨干手中,為優秀員工創造了上升渠道,企業保持了旺盛生命力。課題調研組認為尤其是原集體、國有改制而來的企業,要通過修訂公司章程,增加股東有序進出、股權有序流轉的內容。股東因退休、職務變更、離開企業、身體狀況等情況,不應再享受股東權利、承擔股東義務,要通過適當溢價逐步退出股權。
建立多元持股機構,構筑持續發展平臺。隨著業務規模的發展,江蘇省許多企業已經從單一業務主體發展為多元業務主體的母、子公司或多分支機構的集團化發展格局。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多元持股結構,對于企業有效整合并吸聚更多資源,理順母、子公司架構關系、構建員工事業發展平臺十分重要。課題調研組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根據母、子公司相互定位的不同,在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產權關系上采用控股、參股等不同的持股方式;二是恰當處理子公司經營層、骨干的股份激勵問題,例如:可采取子公司有關自然人兼持母、子公司股份的做法;可采取母公司中層干部和骨干在子公司持股,提高母公司中層干部和骨干的積極性。這樣,既拓寬了事業發展平臺,又緊密了母、子公司架構,形成了比較密切的母、子公司權利與責任體制。
建立融資平臺,讓企業中層干部和骨干人才享受分紅。《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股東不能超過50人,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為200 人以下。原《公司法》中規定公司可設職工持股會,新公司法對職工持股會作了新要求,原來有職工持股會的繼續保留,原來沒有的不能增加。對于企業而言,股東和股權的變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股東和股權的變動可以讓企業保持活力,另一方面這種變動每一次都帶來工商注冊登記、股東個稅繳納等一系列問題。但是通過建立融資平臺,讓企業中層干部和骨干享受固定收益分紅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課題調研組在調研時發現,有不少企業采取這種方式,建立機械租賃融資平臺、小額項目資金融資平臺等等,分紅采取固定收益方式,從10%耀25%不等。職工離開公司,當年不享受分紅權利,職工也很樂于接受,而且操作簡單。
實施項目股份制,提高企業一線管理人員積極性。江蘇省建筑企業當中南通二建集團實施項目股份制,取得顯著成效。課題調研組認為這種模式完全可以復制加以應用。企業可以將股份制引入項目管理,實現項目目標成本的有效控制和項目效益的顯著提升。實施項目股份制或在項目部模擬投股,根據職務、責任、能力確定個人持股額。項目竣工后,如盈利,則按股份進行分紅,完不成利潤按股份承擔風險責任。這樣可以很好的調動項目經理及管理骨干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項目管理團隊在抓好項目質量、進度、安全管理的同時,加強對成本的控制,提高項目效益。
總而言之,企業股權機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固定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股權機制改革需要廣大建筑企業擁有敢破敢立的膽識和有進有退、有舍有取的胸懷,需要企業一把手擁有高瞻遠矚、不斷審視優化企業股權結構的戰略眼光,更需要廣大建筑企業搶抓機遇、先人一步的行動。(作者系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會長 高學斌)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