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鵬飛
2014年7月6日,煙臺,太平灣南岸,萬人空巷,人頭攢動。在老煙臺人的記憶中,似乎市區很久沒這么熱鬧了。順著眾人的眼光望去,一座形如貝闕明珠的深藍色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獨特的造型從各個角度反射出迷人的光線,通透清亮的曲面玻璃幕墻映襯出海之碧、天之藍,在喧囂人群的包圍下,散發出一種共碧水長天一色的淡然氣質。這座建筑便是由新興建設一公司承建的煙臺中糧大悅城工程,這天,是她開業的日子。
“人和”源自奔走
煙臺大悅城工程建筑面積22萬平米,是目前新興建設一公司承建的最大單體建筑,地下三層,地上六層,局部七層。雖然不高,卻絲毫掩飾不住她時尚、活力、精致的氣質,牢牢吸引著全城百姓的目光。僅開業當天,客流便突破了十五萬,在當地造成了轟動效應。然而時間回溯到2012年,當打造這座建筑的團隊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大悅城所在場地還是一片荒蕪,同樣,對當地行業環境的認識,也是一片空白。用項目部書記徐健的話來講:“一下火車,除了一眼能望到不遠處的場地,剩下的就全部都是問號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新興建設一公司在煙臺的第一個工程,初來乍到,對于項目團隊來講,最需要的“食糧”便是盡快熟悉當地的環境。他們兵分多路,扎進了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走訪各種機構,理順各方關系;走進其他工地,了解當地管理經驗;整理條例標準、計價依據及相關法規文件,迅速熟悉貫徹。由于整個場地狹小,沒有空間建設生活區,于是又一隊人馬開始尋找合適的住處,這本是個輕松的工作,然而工程的體量決定了參施人員的大基數,勞務分包人員在主體結構施工高峰期投入一千六百余人,二次結構施工高峰期投入四百余人,同時工程又位于市中心,空房少,租金高,讓勞務人員住宿安排成了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困難”。同樣由于工程的巨大體量,材料用量也大的驚人:主體結構混凝土用量12萬余方、鋼筋用量2萬余噸、模板20余萬平方米,架子管近200萬米……煙臺屬于三線城市,數量如此巨大、種類如此繁多的材料設備用量不是本地能夠完全支持的,一支隊伍因此沖出了煙臺,在周邊尋找材料來源。
經過這樣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項目部于2012年10月正式入場。
“地利”起于突破
大悅城項目坐落在煙臺市芝罘區,這是不折不扣的市中心,北面面海,其他三面毗鄰煙臺火車站、煙臺港和煙臺最繁華的商業區,建筑密集,人流眾多。憑海臨風的浪漫區位反而讓整個團隊無心欣賞,抓破了頭。
工程北側距離海邊僅40米,基坑深約18米,地下水位高,水量大,給基坑降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人員認真分析現場水量的特點,并與有關專家多次研討方案,決定采取多種降水方式并用的方法:布設主盲溝和次盲溝,排除明水;槽內打124口降水井降低水位;加大止水帷幕四周的止水力度,防止基槽外的水進入;加強降水井抽水力度,施工期間不間斷。這個方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保證了地下工程的順利實施,同時也為項目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另一個麻煩就是場地極其狹小,工程基坑距圍擋最大距離4.5米,最窄的地方則只有1米。異型模板,環梁,鋼結構等均采用外加工的方式,甚至鋼筋都無法現場加工,只能在場外尋找加工場地, 加工場地找到了,簡單的材料進場又了一個大麻煩,因為運料車輛根本就無“場”可進。經過與當地交管部門的協商,項目部拿出了一個大膽同時也是無奈的方案,于是,一幅堪稱宏大的場面呈現在了眾人面前:兩萬多噸的鋼筋、六千多方的木料、兩百萬米的周轉材料......每天幾十輛大型運輸車輛載著材料圍繞著工地停靠,場地內的塔吊一刻不停地向內調運,將能夠直接使用的材料直接吊至作業面、將其他各類材料整理集中堆放以節省場地。直到現在,材料員回憶起當時收料的場面還會感慨地說:“真不知道當時那個時候怎么挺過來的!”
這是一項需要超強協調能力的工作,特別是結構施工全面展開的時候,混凝土一天就要澆筑3000立方——這相當于一個小型工程的用量。項目部機動、靈活地布置澆筑點,將場地外有限的空間用到了極限,混凝土罐車盤繞一周停不下,便再盤一周,形成了兩圈由車輛形成的“圍擋”。確保周邊車輛行人安全、場內材料調配科學、運料車輛停入駛出合理,是這一方案能否順利施行的關鍵。項目經理汪峰親自在場外指揮,圍著兩圈車輛不停的奔走;項目管理人員進行了細致的分工,場內場外,幾十米一崗,確保各個環節精準運轉。在整個項目團隊高效嚴密的管理下,這項看似無奈而又頗費氣力的方案,硬是沒有拖施工進度的一步后腿。
在大悅城的整個施工歷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大型車輛都停靠在了路邊,有個例外,那就是兩輛重型吊車。如今若從落成的大悅城正門進入,最吸引眼球的必然是那座從一層直跨四層的“飛天梯”,這部扶梯上下雙軌設計,全長70米,總裝配重量達80噸。這在目前全山東省境內是絕無僅有的,甚至要比北京西單大悅城的那部飛天梯還要長還要寬。為了完成這一施工難點,項目部把正門的施工放在了最后,兩輛重型吊車得以進入工程內部。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內,擺弄一個長70米,重80噸的大家伙絕非易事,同時還充滿了危險。項目經理汪峰和整個技術部門在這段時間幾乎日日守在現場,直到安裝完成,才算松了一口氣。
“天時”皆由奮斗
煙臺地處渤海南岸,山東半島北部,深受海洋性氣候影響,一入冬,呼嘯的北風在給這座城市帶來嚴寒的同時,還會輸送大量的水汽。如果你沒親歷,絕不相信煙臺的雪是這種狀態:雪片大小如同鵝毛,降雪速度好似傾盆。項目團隊在煙臺的第一個冬天,便經歷了這番情景,見識了素有“雪窩子”之稱的煙臺。此時,煙臺大悅城工程正處在艱難的基礎施工階段,如樁頭處理、清槽、墊層澆筑和地板防水這些都不適合雨雪天氣施工,難度可想而知。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項目部管理人員和勞務人員一起挖溝、排水、覆蓋,爭分奪秒搶時間,僅用了短短的45天就完成了基礎底板的施工,贏得了甲方的贊譽。
煙臺的冬天是漫長的,結構施工也在這個冬天開始了。從設計和使用的角度講,“大空間結構”、“玻璃采光頂”無疑是時尚靚麗、節能環保的,然而對于此時的建設者來講,這一設計卻給施工帶來了巨大的考驗。由于工程造型特殊,玻璃采光頂的安裝必須要等結構完成以后進行。當時,四面外墻已經完成,室內施工人員的頭頂卻直接對著天空,嚴格的說,這都不能算是室內施工。你能想象這樣的場景嗎?外面大雪紛飛,里邊也是大雪紛飛,明明是在室內作業,卻有了一種置身室外的感覺。然而就算這樣,為了確保工期,建設者們依舊一刻不敢懈怠,任憑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身上,手中的工序也不停歇,伴著大雪進行墻體的砌筑。想象這樣的場景,就如一段每秒60幀以1/8倍速播放的電影片段,漫天飛舞的雪花既是幕布又是背景,拉開了這場雪中大戰的序幕,也成為了鐵軍精神最傳神的渲染,充滿了浪漫色彩又讓人熱血沸騰。
冬去夏來,雨也尋著雪的軌跡光顧。北方沿海城市的雨與其他北方城市的雨是不同的,這雨挾帶了些許東南海面上臺風的威力,用“風雨交加”這詞形容,再恰當不過。本就充沛的雨量在大風的助力下,更加充滿了力量。同樣是由于玻璃采光頂的設計,雨水再度沖擊了建設中的煙臺大悅城工程。建設者們嚴陣以待,布置妥當排水裝置,封堵了通向地下結構的所有縫隙,在通往機房的入口壘起了防洪墻,并人手一把鐵鍬,隨時查缺補漏。整個夏天,這樣的戰役打了一場又一場。
煙臺大悅城項目部的前身是全國組織干部學院工程項目部,名副其實的魯班團隊。與組干學院工程相比,煙臺大悅城的體量要數倍于前者,加之外埠施工,著實平添了眾多困難。工程造型復雜,前后共計出了十版藍圖,近百份的設計變更。專業穿插多,異形構件較多,其中鋼結構施工5000余噸,二次結構四萬余方,分包單位多達30多家,均增加了工程的協調組織及施工難度。同時,由于工程商業綜合體的特性,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洽商調整乃至小業主意見整改項目繁多,總計有約近百個大項近千個小項的變更及現場簽證項目。建設單位對項目過程控制也非常嚴格,每一份設計變更及現場簽證項目均需項目部陪同建設單位現場核實并形成一式五份的審批流程文件,給預算申報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
然而整個團隊憑著心中那份榮譽感,精心雕琢了這一工程。項目經理汪峰是從主任工程師崗位轉崗,第一次全面負責整個工程的管理工作。為了這個第一次,他付出了很多,最長一次半年沒回家,心中滿是對妻兒的惦念,卻始終不忘肩上的責任,整個工程下來,人顯得成熟、滄桑了許多。問起項目書記徐健,團隊中哪些人堪稱楷模,他淡淡一句:“若要評先評優,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個項目部,只有分工不同,但沒有一個喊苦喊累的,大家都在為了這個工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年輕的學生為整個團隊注入了新生力量,帶著對知識的渴求,向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學習、請教,白天在施工現場,晚上還要做資料或是整理、查找白天所學的知識點。牛福棟代表了項目團隊年輕人的精神面貌,直到妻子生產當天他才趕到醫院,看到母子平安,又飛奔回了工地。正是有了這樣的團隊,于是我們看到了絲毫不遜于京內工程的現場管理,看到了各項評比均在煙臺名列前茅的優秀成績。2013年,煙臺大悅城項目部被評為總公司先進集體。
兩年的堅守,600多個日日夜夜,這座煙臺市的新地標在這支團隊手中被鍛造成渤海邊的一顆明珠,伴著新興建設的美名,成為了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