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集團 肖華
南水北調示意圖
9月21日,穿黃工程通過通水驗收。
9月26日,引江濟漢工程正式通水。
10月14日,丹江口水庫水位達到160米。
11月21日,“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北京城區首個接納“南水”的水廠——北京郭公莊水廠已具備通水條件……
隨著一個個節點的推進,跋涉1277公里,連接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經過近12年建設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具備通水條件。
葛洲壩集團在“南水北調”這個世紀工程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五公司、六公司、基礎公司等單位,近萬名建設者,在穿黃、丹江口大壩加高、湍河渡槽及引江濟漢等29個項目的建設中,攻克了諸如超深地下連續墻、高水壓下分體始發、長距離復合地層掘進、高壓換刀等技術難關,創下了多個國內同類施工領域新紀錄。
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
2013年8月29日,作為中線工程的水源項目,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通過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的驗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重要的一環,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利樞紐改擴建工程。為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發揮最大效益,丹江口水庫容量在原基礎上提高了60%,大壩增加四層樓的高度,最大加高幅度達71.6米。
新老混凝土的結合,是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的技術關鍵。國內外資料和調查結果顯示,在新老混凝土結合施工中,結合面破壞的情況十分普遍,通常會出 現30%-35%的開裂現象,有的工程甚至在施工后不到一年時間就大部分裂開。丹江口大壩具有50多年歷史,如果舊的混凝土面不做任何處理,直接把新混凝土澆筑到上頭去,結合部位是非常脆弱的,從而給大壩留下安全隱患。
為攻克難題,葛洲壩集團成立了由二公司、五公司、勘測設計公司和武漢大學組成的科技攻關小組。課題組圍繞丹江口大壩中新老混凝土結合、新混凝土 材料設計及施工工藝等技術難題,通力合作,發明了成套混凝土大壩加高施工技術,該技術使用新增人工鍵槽的“靜裂鋸割法”,優化了壩體的應力特征和新老混凝 土之間的傳力方式,提升了新老混凝土界面咬合效率,實現了新老混凝土的聯合受力;發明了新型環保界面密合劑,增進了新老混凝土的粘結牢固度。
在研究新老混凝土結合施工技術的同時,葛洲壩集團的科研工作者還對加高混凝土適配技術、老混凝土無損傷、高精度控制拆除技術以及基于VR的大壩 加高施工管理與決策技術等進行研究,構建了混凝土大壩加高施工關鍵技術體系,并在丹江口大壩加高施工實踐中得到成功應用。該技術獲得2011年度湖北省發 明二等獎和2013年度中國能建發明一等獎。
“咽喉”工程——穿黃隧洞
2010年 6月8日,由五公司和中鐵隧道集團聯合承建的穿黃工程邙山段隧洞順利貫通。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地下穿越黃河。
2014年9月下旬,南水北調辦公室在鄭州召開穿黃工程通水驗收會。會議認定,五公司承建的穿黃工程符合國家和行業有關技術標準的規定,具備通水條件。穿黃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開工,至2014年9月通過驗收,歷時整整9年。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中施工難度最大、立交規模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工程位于河南鄭州以西30公里, 總長19.3公里。該工程共有兩條穿黃隧洞,每條長4250米,包括800米長的邙山隧洞和3450米長的過河隧洞。葛洲壩集團與中鐵隧道集團組成的聯合體中標承擔了上游隧洞施工,即II-A標。
為了啃下這個“硬骨頭”,五公司穿黃項目部經理夏云說,“我們堅持與合作方緊密合作、虛心學習。項目部把技術骨干安排在涉及TBM的關鍵崗位上,在葛洲壩人中掀起了一股努力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術的良好風氣。”
項目部還安排人員參加廣州海瑞克公司舉辦的“泥水盾構操作、安全預防、維修保養”培訓、德國海瑞克公司舉辦的“TBM安全、操作、維保”培訓、南水北調中線管理局在沈陽舉辦的“穿黃”隧道施工培訓等一系列學習培訓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
超大渡槽工程——漕河、湍河渡槽
南水北調的渡槽工程,是橫亙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總長1277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輸水干渠,設計了多段渡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漕河、沙河、湍河三段大型渡槽。葛洲壩集團獨家承建了漕河、湍河渡槽,參建了沙河渡槽。
湍河渡槽位于河南省鄧州市,全長1030米,槽身為相互獨立的三線三槽預應力混凝土薄壁U型結構,共18跨,單跨長40米、重量達1600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工程。湍河渡槽設計流量為每秒350立方米,加大流量為每秒420立方米,按此流量,每5秒即可裝滿一個標準游泳池,一個 半小時可裝滿一個昆明湖。渡槽的內徑、單跨跨度、流量均為世界之最。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景全指出,“湍河40米1600噸U形渡槽,是目前世界上采用造槽機 施工的單跨跨度和重量最大的U形渡槽,具有很大推廣價值。”
一公司同時承建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漕河渡槽工程。該工程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東北30公里的滿城縣境內,橫跨漕河和馬連川河兩條河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漕河段工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一公司承擔的漕河段三標為該渡槽工程三分之二的工程量,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包括41跨,總長1286.6米,設計流 量每秒125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150立方米,每跨長度30米,無論是過水能力還是單跨長度均創造了全國之最,單跨長度僅次于30.8米跨度的印度葛麥 力渡槽,為亞洲第二大渡槽工程。
“通過漕河渡槽、湍河渡槽施工,葛洲壩人掌握了超大型渡槽施工的核心技術,形成了在特大型輸水渡槽領域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一公司技術人員說。
配套工程——引江濟漢
引江濟漢工程是南水北調一期工程由長江荊江河段引水至漢江興隆河段的大型輸水補水工程,也是中國當代最大的人工運河工程。引江濟漢渠首位于荊州 市龍州垸長江左岸,線路沿北東向穿荊江大堤,在潛江市高石碑鎮北穿漢江干堤入漢江,線路全長67.23公里,年平均補充漢江下游水量31億立方米。
該工程在為漢江補水的同時,開辟了漢江與長江的航運捷徑,在江漢平原腹地形成臨江產業環狀密集帶,對優化湖北省區域經濟布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葛洲壩集團一公司于2010年3月中標承建引江濟漢工程最首端的進口段工程,于2010年9月中標最末端的高石碑樞紐工程。兩項工程基坑開挖達到28米,降水難度非常大。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的臨近,一泓清澈甘甜的漢江水即將從丹江口水庫出發,帶著葛洲壩人的智慧美好期望,浩浩蕩蕩一路奔流向北,潤澤北方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