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焦旭
在振華重工南通建造基地,遠遠望去,一排排軌道吊整齊劃一。這是振華重工最新打造的雙箱自動化軌道吊,將在全球最大的單體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自動化碼頭上使用。
首秀
作為項目經理,忻程龍感慨,項目開創了自動化碼頭的兩大先河:一是雙箱自動化軌道吊首次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二是電機、制動器、減速箱“三合一”的創新使用,不斷挑戰在空間和布置上的設計極限。項目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前所未有。
軌道吊是自動化碼頭的后場設備。集裝箱船靠岸后,岸橋第一時間將船上的集裝箱卸下,放置到自動化引導小車上行至后場堆箱區域,然后由軌道吊 “接力”擺入堆場目標位置。即便是裝船,軌道吊也能大海撈針般精確找到貨物,送至在約定地點等候的自動化引導小車上。全部過程通過系統中的指令自動完成。
近年來,自動化雙箱岸橋的技術日趨成熟,已成功運用在自動化碼頭上,提升了碼頭裝卸船效率。然而,自動化雙箱軌道吊面對的工況更加復雜,也因此一直停留在理論階段,全球尚未有過應用實踐。
2015年3月,上海洋山港決定建設全自動化碼頭,振華重工負責提供10臺岸橋和30臺自動化軌道吊。作為全球吞吐量第一的大港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何提升碼頭使用率成為洋山港的首要考慮因素。他們大膽提出:在海側一面,使用自動化雙箱軌道吊,配合自動化雙箱岸橋作業,盡快釋放岸線空間,提高碼頭的使用率。這樣一來,理論上能夠提升50 %的工作效率。
此前,振華重工曾于2012年研發出了雙箱軌道吊,如今,自動化雙箱軌道吊的應用難題被推到眼前。 “難就難在工況復雜,不像岸橋對應的是靠泊船只上擺放整齊的箱子,在地面上,兩個箱子可能會出現八字形擺放、錯位擺放、箱子間隙不等的情況,自動化軌道吊要像人腦一樣,識別并微調雙箱位置,準確抓取。這要求我們必須精確計算出合適的容錯率,結合碼頭實際情況,預設出多種工況。 ”忻程龍解釋道。
創新
研發壓力籠罩著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 “不允許失敗,在合同規定的時間,設備必須交付并投入使用。 ”研發團隊的兩位機電主管楊在華和袁奕壓力巨大。
2015年7月20日,項目開工不久,振華重工在上海牽頭組織了一次三方技術交流會,上海港用戶、美國技術公司和振華重工研發人員參會。美國技術公司是設備電控系統的供應商,在單箱軌道吊自動化系統方面擁有技術專利,此次與振華重工合作,共同探索研發雙箱軌道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交流會圍繞 “邊裝邊卸”的工藝進行討論。
“邊裝邊卸”是場效率革命。靠海一側軌道吊負責對接船舶集裝箱,靠陸一側軌道吊負責對接集卡集裝箱,以往,二者合作模式是單向循環,海側一方卸船后進入堆場,等待集裝箱裝上集卡后,再回到海側。研發團隊演示了新的工藝:海側軌道吊卸船后進入堆場,陸上軌道吊同時啟動,雙方在堆場區的某處交接集裝箱后,各自進行下道工序,形成雙向循環,省去等待時間,提高裝卸效率。
話剛落音,美方代表們連連搖頭, “不可能,這真是一個大膽的想法。 ”強烈反對的理由是接力區域容易出現相撞的安全隱患,第一天會議不歡而散。會后,振華重工研發團隊就美方的疑問進行論證,并去碼頭實地考察,將方案細化,聚焦接力區域的四個點,并在自動化系統中合理規劃行走路徑,有效避免安全隱患。連續3天的爭吵終于有了結果,2015年7月22日下午,幾乎是在會議的最后一刻,美方終于點頭,同意了這一全球首創的工藝。
與用戶的溝通同樣靠“吵” 。在2015年9月的一次初審會上,楊在華對用戶提出的電機、制動器、減速箱“三合一”驅動表示擔憂,并提出了替代方案。從成本上來看, “三合一”可以節約成本,節省空間,但從技術和實踐應用方面來看,由于高速軌道吊速度高、沖擊大, “三合一”驅動容易造成過早磨損,可靠性較低,且以往在低速設備上出現過漏油、箱體開裂等問題。楊現華極力反對, “吵得最兇時候,用戶的一個技術經理都拍桌子了,真的紅了臉。 ”吵了兩天,終于有了結果,30臺軌道吊中有14臺采用“三合一”驅動,其余16臺選用振華重工推薦的方案。看似各退一步,實則給研發小組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30臺設備分海陸側擺放、分單雙箱、分不同驅動方式,盡管楊在華竭力降低設備的多樣性,最終仍形成了16種機型。
精確
30臺設備,16種機型,外觀相似,為避免總裝制作出錯,忻程龍給每臺設備做了一張“身份證” ,列出了設備在碼頭上的分布位置、安裝方法、注意事項等詳細清單和示意圖。截至目前,已經完成總裝的20臺設備無一出錯。
研發組的每位成員都在認真履行職責。袁奕是電氣負責人,負責與美方技術公司聯系。為了趕進度,他精確計算時差, “最近那邊是夏令時,時差從13小時縮短到12小時,我們就把溝通會提前了1個小時,定在晚上9點半,爭分奪秒嘛。 ”春節前夕,剛好趕上設備的送電調試節點,研發組輪流加班。
2015年天津港大爆炸事件也引起了小組的關注。他們深知碼頭區域的消防安全十分重要,而在洋山港項目中,為了提高場地利用率,兩臺設備間通道只有1 . 7米,盡管用戶表示這類通道并不作為消防通道,楊在華等人還是把已經設計好的布置推翻重來,花了兩周的時間重新布置,將兩機之間的通道拓展為3 . 5米,為日后維保留出更大空間。
此外,在設備高壓房的布置上,研發組出于安全考慮,前后做了6種方案與用戶商討。對于這個超短周期的項目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但研發組認為,類似的工夫花得“很值得,很有必要” 。
如今,項目已進入尾聲,首批5臺設備即將于5月發運至上海洋山港。屆時,這些雙箱自動化軌道吊將首次投放市場,撬動自動化碼頭新一輪的效益革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