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皆原始,阿蓬江上輕舟行。阿蓬江集原始峽江、溫泉、溶洞、地下暗河于一體,形成獨特的河谷風光。這是寧波分公司承建的黔張常鐵路阿蓬江特大橋所在地。
阿蓬江特大橋是全國第一條高跨客貨共線鐵路斜拉橋。阿蓬江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14號、15號主墩深基坑施工,最深開挖15米,需要在江兩岸水陸交界處各開挖出比標準5人足球場還大的基坑平面。不僅工程量大,而且地質為典型的“喀斯特”熔巖區,以泥巖、礫巖為主,遇水浸泡軟化后易坍塌、破碎,開挖風險大,臨水側還有7至9米的水壓力。保證基坑不變形,確保安全是項目建設的重點。
原設計基坑開挖采用鋼板樁支護,但2次試樁均告失敗,原因是巖層硬。“喀斯特”熔巖雖然遇水浸泡會軟化,可平時卻堅硬無比。負責施工的項目常務副總工袁偉明在腦海里不斷推演方案,在與同學的一番交流后讓他找到了新思路:運用咬合樁、魚腹梁相結合,縱向圍護采用咬合樁、橫向支撐選用魚腹梁鋼結構,共同受力阻止基坑變形。
鉆孔咬合樁就如同將一根根筷子插入巖層,形成無縫隙“筷子墻”隔離水土。在四周再各加兩道橫向魚腹梁,類似樓房的“箍梁”,形成“二重勁”抵抗外界壓力。與傳統內支撐方式相比,魚腹梁支撐整體穩定性更佳,基坑變形概率小。省工期、成本,還提供開闊的施工空間。
袁偉明將該工藝設想向專家組匯報,由于該工藝從未在鐵路建設中應用,為求穩專家組拒絕了,建議采用傳統灌注樁和鋼結構內支撐體系。
為順利“嫁接”咬合樁與魚腹梁工藝,袁偉明沒有放棄,他做了5個月的功課,終于說服專家組召開論證會,對方案的安全可行性、經濟合理性以及實際可操作性進行全面診斷,最終,專家組被說服,同意該方案實施。
開工那一刻,袁偉明是既開心又擔心,畢竟在鐵路建設上首次應用此工藝。咬合樁鉆孔施工一開始便遇難題——鉆機在場地上寸步難行。由于施工區域大部分場地比較松軟,鉆機自重超過了泥土的承載力。袁偉明安排施工隊對場地進行平整、壓實,換填塊石,再鋪路基板,三管齊下,解決了軟地基難題。
“咬合樁是當今最有效的止水結構之一,前提是樁咬合度要達到30厘米,咬合是完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袁偉明說。這樣每一根樁與地面水平線要形成90度角,一旦偏位,止水將是一場空。
為精準控制每一根樁的垂直度,一套利用導向墻與全站儀精準定樁位,施工時借助鉆機自帶儀器實時把控垂直度,最后孔內再用“線錘”復核垂直度的方案出爐。“不夸張地說,現在每一根樁的垂直度偏差都控制在3‰以內”,袁偉明自信地說。
咬合樁施工完成,止水效果達到“滴水不漏”。加之魚腹梁鼎力相助,基坑最大累計位移僅2.3毫米……如今,高達170余米的主墩矗立在阿蓬江兩岸,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