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快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績,無論從企業數量、業務規模和還是業務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對外承包工程行業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帶動大量機械設備和材料出口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也更加突出,進行業務升級和轉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緊迫的任務,而推動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屬地化經營戰略、提高企業的屬地化經營水平則是這次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升級轉型的重要任務之一。
屬地化經營勢在必行
勢在必行跨國企業實施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和意義之一是解決文化的沖突。企業跨國經營必然要面對和處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問題。而如何面對交叉文化和處理文化沖突是影響跨國企業管理效果和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相當一部分(25%-40%左右)跨國企業的失敗,都是因為忽略了文化差異所招致的結果。為了適應不同國家獨特的經營環境,解決文化沖突帶來的不利后果,跨國企業大都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經營戰略。而企業最有效本土化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員的本土化,即跨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是中高級管理人員、關鍵技術人員等主要由所在國當地人員擔任。
另外,實行人才本土化戰略能顯著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通常情況下,派往國外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公司必須投入大量經費,進行較長時間的有關知識的培訓。同時,這些外派人員還要享受較高的國外津貼和補貼、花費大量的往返差旅費用等。直接聘用子公司所在國人員,一方面免除了上述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吸引高質量的當地人才。再者,由于采用人才本土化戰略,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閡,增強了公司與所在國政府、企業和社區交往的能力,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當然不同行業的跨國公司其本土化經營程度也不相同,國際承包工程行業由于對當地的土地、自然資源、資金及人力資源關聯度較高,本土化經營程度也就相對較高。對于一般跨國企業而言,企業的本土化主要包含資源的本土化、生產制造本土化、產品營銷與服務本土化等三個最重要的方面。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在不同程度上也同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在表現程度和方式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人力資源的本土化更加重要。歐美日等大型承包工程企業一般在國外市場項目上都只派出非常有限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大量的員工都是使用當地的勞動力資源。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員工的屬地化既可以減少勞務人員數量,有效規避人員、財產安全風險。同時可以減少因員工往返的費用支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項目成本。還可以通過使用當地勞務人員,穩定管理和施工人員隊伍,促進當地就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維護與當地社會和諧相處、文化融合的良好發展環境。
工程建設過程本土化要求更高。對于需求和工期確定的國際工程項目建設而言,本土化的要求會更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本土化的設計團隊,能夠理解和實現當地社會和業主的個性化要求;本土化的投標報價團隊,能夠按照當地市場運行情況,正確測算項目建造成本;本土化的專業分包隊伍,能夠適用當地市場環境,確保按期完成工程項目。
企業營銷與服務的本土化更為復雜。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在承攬與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在與代理公司、咨詢公司、業主等各方面的交流過程中,需要解決企業營銷與服務手段的適地性,更要積極融入當地社會,樹立承包商在本地化服務的形象和品牌。
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屬地化經營的現狀
從統計數字來看,2007年承包工程企業完成406億營業額,年末在外人數 23.6萬人,平均每完成1億美元的營業額就需要590人。到2010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922億美元,年末在外人數37.6萬人,平均每完成1億美元營業額需要派出國內勞務人員下降為410人。可以說,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人員屬地化正在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從發展策略上來看,企業提出了要樹立長期扎根海外的思想,建立適用當地人員素質水平的用工制度,積極發展與當地公司聯合經營,與當地資本緊密聯系的發展策略,爭取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發展力量,最終實現資本和管理的屬地化。從企業實踐上來看,部分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積極推行員工屬地化。如某公司在剛果布的道路項目中,僅使用了13名中國工程師和27名工人,其他500多人都是當地招聘的工人。還有的企業境外生產項目中本地員工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7%,30%以上的中層崗位已由本地人員擔任。這不僅降低了公司運營成本,還為當地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雖然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在在屬地化經營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整體來看,與國際大型承包工程企業相比,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本土化程度還比較低,目前主要還處在推動普通勞務人員本土化的初級階段,管理人員的本地化問題尚未有實質性的進步,特別是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本地化的實際案例非常少。更為嚴重的是部分企業對屬地化經營的認知程度不高,對屬地化經營在促進EPC項目順利實施上的作用認識不足。大部分企業把企業核心競爭力定義為:核心員工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企業重點關注的還是技術、智力、管理和服務,而對國際承包工程企業核心能力的本土化經營能力,卻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
屬地化經營應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當前,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正處在規模快速擴大和升級轉型并存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國際市場潛力大、前景好。國際承包工程市場公開招標的項目規模1.8萬億美元,中國企業所占比重不過7%左右。而且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預計未來20年各國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將達到前所未有的40萬億美元,具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特別是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國大力開發水電、太陽能、風能等各種綠色能源以及推動鐵路建設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模式正在面臨一些嚴峻挑戰。一是中國企業低成本競爭的優勢正在喪失。整體來看中國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在于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設備材料,但目前這種成本優勢已經開始逐漸喪失。二是低端業務發展空間將受到制約。目前業務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市場和產業鏈末端,競爭激烈、利潤較低。而且大量中國企業和人員的進入,還沖擊了當地的利益格局,引發了限制中國勞務人員進入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三是面臨各種風險問題更加突出。通脹與匯率變動風險大幅增加,人身和財產安全風險也在加大,防范各種風險的費用支出不斷增加。
可以說,當前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到了升級轉型的必然階段,而推動屬地化經營則是業務升級轉型重要條件之一。在當前對外承包工程行業推動屬地化經營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切實提高企業屬地化經營的意識。從事國際承包工程的企業,如果沒有屬地化的經營就難以在國際市場長期立足,融入當地社會、克服文化差異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與國際大型承包商相比,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相對還比較年輕,缺乏跨國經營的經驗和磨練,特別是囿于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對企業屬地化經營的意義認識不足,對屬地化經營的途徑與方式不很熟悉,急需進一步強化企業屬地化經營的意識。在市場經營策略上要注意深耕市場、立足長遠、做好市場,取得當地社會的認可。在管理機制上要提高內部控制能力、外部資源整合能力、與業主和監理的溝通能力等。特別是要把屬地化經營原則提高到戰略層面來認識,推動屬地化經營不斷取得深入發展。
大力推動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的屬地化。跨國公司的實踐已經證明,管理人員本土化是管理本土化的核心,也是跨國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對于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來說,實現國外子公司或項目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環是員工本土化,而員工本土化的核心是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是中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的屬地化。而且很多國家也明確要求企業雇用當地人員擔任管理人員,并通過國家干預的方式來實現這一要求。不少企業國外項目負責人都抱怨當地員工難以管理,工作效率相對低下等,但卻沒有從文化融合和實現中高級管理人員屬地化上去尋找答案。因為只有本土化的經營管理人才,才能深諳所屬國的文化傳統及其影響下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能很好的與當地員工進行溝通和合作,化解文化沖突、促進真誠合作、進行有效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所以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應在普通員工本地化的基礎上,重點推動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本地化。
大力推動標準規范和品牌的本地化。中國標準和規范走出去與當地市場需求相結合,是我國設計咨詢業務走出去的基礎,是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向高端發展的重要支持。目前國際市場上西方國家企業通過標準規范的輸出和本地化,基本上占據了國外市場項目設計的主導地位,我國企業即使拿到了EPC項目,也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設計主導權。對外承包工程行業下一步要轉變增長方式,實現業務升級轉型,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推動中國標準和規范的屬地化發展。另外,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走出去進行跨國經營,不僅要創出國際品牌,還要使品牌在跨國經營中實現本土化,依靠信譽和品牌加強市場營銷,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促進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資本運作的本土化。對外承包工程的長期發展不能僅僅局限在完成幾個施工項目上,可以說沒有對外投資和資本運作就沒有對外承包工程的長遠發展。大的國際承包商其投融資業務要占公司營業額的70%以上,而我國承包工程企業的投融資業務相對較小,企業應適應國際工程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業務發展模式,大力發展BOT/PPP類的投融資業務,特別是公私合營(PPP)業務模式,也就是企業(私營領域)資本參與公共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這些類別的項目,企業應積極探討通過兼并收購、吸引當地各類資本加入、在當地股票市場上市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實現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資本運作的本地化。
(作者: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 房迎寒 辛修明)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