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決定價值創造
三十多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契約掀起了我國土地改革的浪潮。那份分田到戶、保證全年上交公糧的契約后來演變成了一句佳話——“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契約管理在施工企業管理中的裨益顯而易見。但在實際管理中的效果不盡人意,反思其然,答案是很多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出了問題,很多員工在契約管理的框架下往往首先想到和千方百計保證的,就是他們的個人利益。
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大衛·科茨在他的《自上而下的革命——蘇聯制度的解體》一書中寫道,1991年的夏天,他在莫斯科同一個叫尼庫拉亞夫的蘇共高級干部交談。大衛·科茨問:“你是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當時蘇共還存在,但是尼庫拉亞夫卻回答:“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但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大衛·科茨認為,尼庫拉亞夫的回答明確無誤地揭示了蘇聯解體的思想基礎問題。雖然關于蘇聯解體事件,還有許多誘發因素。但從根本上說,就是自身精英集團的價值觀問題。魯迅在《過客》中也講過的一個故事,對同樣一個地方,老人和小孩的看法就會有墳地和花地的天壤之別,不同的價值觀,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就是截然不同的成就和效果。
企業的發展是一段一段的故事。經歷長時間的沉淀,這些成長的片段會在無形中衍化成一種精神,或奮斗昂揚,或沉重滄桑,或奉獻凝聚,或敷衍徇私。過程決定結果,價值觀決定價值創造。那些披荊斬棘,歷經磨難幾十年仍屹立不倒的企業莫不有超強的企業凝聚力和員工歸屬感。而很多大企業顛滅的教訓也表明,以“我”為營,缺乏大局意識,為“自己”謀福利的企業是不會長久的。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很可怕的事情是,當很多人借助企業大平臺實現了“票子”、“房子”、“車子”、“位置”后,往往對成功的定義會變得世俗化,于是,在實際工作中一味地貪圖享受、不思進取、拜師入圈、跑要肥缺、玩弄權力,喪失了精神追求。在這類價值觀的引導下,創造出良好社會價值也將淪為空談。
“核心價值觀”如何塑造
“核心價值觀”對企業和個人有著不同的要求。但企業價值觀、個人價值觀是高度統一的存在。作為企業員工,如果個人價值脫離了企業,自我價值的體現便成了空談。反之,良好的企業價值觀也必須兼顧個人價值觀。只有當兩者達到高度契合,企業才能實現永續發展,個人也才能獲得成長提高。這好比“志”與“義”的關系,大義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又是辯證統一的,“志”向主要是指個人的目標,“大義”則是指企業層面那些非利己的、舍棄個人立場且對眾人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物。“大義”是從比較大的格局切入,例如為世人、為社會,或是為身旁的家人等。如果能用大義來鼓舞自己,就可以激發出真正的勇氣,這股勇氣就能逼迫自己發揮潛力。對于個人而言,一萬個人就會有一萬個志向,而對于企業,則永遠只有一個大義,這也正是企業價值創造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原因。
身份定位:是企業家?是商人?還是?自古以來,尊稱為“家”者,造詣深邃、成就非凡、功勛卓著,修畢生之所為,艱道精進,縱觀古今中外,能達此夙愿者,鳳毛麟角,許多人甚至在極樂西方后才被后人尊稱為“家”,故而聽聞“家”者,內心總會頓生尊崇。而今“企業家”,顯然已被通稱,似乎已成為從事企業工作人群的專業代名詞,無論企業大小、年齡尊長、學問高深,只要是企業出來的,外界都稱為“企業家”,走到哪里,都云某某著名“企業家”。筆者曾看過一篇關于企業家與商人區別的文章,很是在理:企業家的“得道”,就是用制度來替代商人的“混世”。商人思維注重的是商機的把握,而企業家思維注重的是企業目標的把握。商人把眼前的任何商機都視為必須要抓住的財富,對潛在的商機也有著過人的敏銳性,逐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往往在一個企業集團中跨行業經營成為一個最基本的特征。而企業家則更加關注企業目標的實現,尤其是那些在企業愿景指引下的目標,他們執著于企業的愿景,他們可能會遇到許多誘人的機會,聽到諸多可以迅速擴張和很快賺大錢的“海妖之聲”,但是他們知道,這些機會固然誘人,但其中不少與企業愿景或目標并不一致,抓住這些機會就意味著減少為企業愿景或目標配置的資源、削弱企業對愿景或目標的堅韌執著,甚至可能會引起員工對企業目標乃至愿景的模糊。此外,商人以個人在財富上的成就為成功導向,而對企業家來說,財富只是一個開始,他們有一個更大的,超越自我的企業目標和價值。
此外,商人還更多地表現為“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為人處事,無時不是盤算自己的利益,投機取巧,儼然一副天下只有他最聰明、最精明的姿態,不管什么事,都要有好處,不肯讓人半步,退縮三分。其實是看不到大局,看不到長遠,被短期的利益遮閉了雙眼,得一寸失一尺。所以,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不能稱之為企業家,亦不能稱之為商人,而定位為“生產經營管理者”則恰如其分。
商業文化驅動核心價值觀塑造。我國現有的民族文化與商業文化之間存在著某些不協調的因素,甚至有沖突,我國的文化多表現為一種小農的田園牧歌式文化,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許多企業管理者者,要么是工作狂,要么就是突然醒悟,對賺錢失去了興趣,買地修心、練氣功、練書法。在內心深處,中國的企業管理者缺少對做企業的快樂感,并不認為經營企業是自己的終生職業。而反觀西方,他們的家庭企業能夠經營得很好,恐怕和他們的民族文化與商業文化之間的協調有關系。西方是基督教文化,它和商業文化中賺錢的觀念不沖突,基督教文化的理想是給社會做了多少貢獻,最后可以上天堂,這就和商業理念相符。我們無法去改變我國的民族文化,在這樣的國度,我們要想繼續我們的事業,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讓企業文化盡可能地融入到市場固有的商業文化之中。以商業文化驅動核心價值觀塑造,進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結合寶業集團多年來的發展經驗,企業在為員工提供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的同時,還要對現在的企業文化進行更多的修飾和宣揚,一方面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平臺,使員工快樂地工作,展示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要讓員工普遍認識到我國民族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從個體上塑造一種符合商業文化的全新價值觀念,自豪地工作在企業,堅定地把企業工作當成終身職業,甘愿在企業實現人生的價值目標。
做事務實專注。務實專注的作用在稻盛和夫的管理理論中體現得尤為突出,他說,培養經營者最有效的實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拉著烏冬面沿街叫賣。不用過多的培訓,就是借給你一輛烏冬面車和5萬日元,讓你每天晚上到京都某個地方去賣。像這樣一個小小的攤檔,經營者是否務實專注,最后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可能一個晚上沒有太大分別,一年下來分別就很大了。所以,既有人從攤販做到頗具規模的加盟連鎖店,也有人拉了十幾年烏冬面卻什么財產也沒有留下。不是那宗生意本身好不好,而是經營者能否通過自己的務實專注將生意引導至成功。
結合寶業多年來的發展實踐,企業管理要做到務實專注,要抓住三點。
不做“現世報”的事,充分考慮業主的立場。一個業務、一個項目,只要是業主還有其他考慮,就不要讓業主為難,充分理解業主的立場。更加注重與業主的交流。切忌發生直接的沖突,那種“頭破血流”“得理不饒人”的方式不利于業主對我們了解,更不利于今后業務的推進。
西瓜、芝麻都不能落。一直以來,寶業集團倡導不在具體的項目盈利中“算進算出”。也就是說,寶業的業務和開發項目,絕對多數是在戰略上賺的錢。這種經營方式讓寶業在戰略上始終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但反面的作用是,正因為項目取得后即可看到效益,很多項目管理人員變得不夠專心,存在大手大腳、損公肥私之舉。這樣,不論再好的項目都會因此運作艱難甚至虧損。要做到務實專注,要將眼光凝聚到全過程中,不論是大戰略還是小決策都不能掉以輕心,保證西瓜、芝麻都不落,總體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得到保證和提高。
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定位。21世紀,企業經營的復雜性顯露無疑,面對市場諸多誘人的機會,一些兄弟企業拋離主業、大肆擴張,參股銀行、投資礦產、運作地產、炒作期貨等。短短十余年中,倒下了千軍萬馬,這其中,有許多都是因為盲目投資所致。鑒于此,企業要在時代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給企業發展一個準確的定位。是專注實業還是專注虛擬,是專注業主還是專注自身,是專注目標還是專注速度。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穩”“準”比貪大求洋來的更實在,更適合企業發展。
下圍棋般經營。臺灣有位著名的電子商將棋術用于企業管理,提出了一個“經營企業要像下圍棋而不要像下象棋”的觀點。他說:“圍棋不同于象棋,象棋講對殺,偏向于單打獨斗;圍棋講布局,注意集體作戰。做生意跟下圍棋有著相同的道理。”下圍棋要造眼,造無數個活眼,這是策略,一個企業要健康成長,必須保持一股新鮮的活力,多留口氣。他不喜歡象棋的“單打獨斗”,提倡圍棋中的“團隊精神”。經營企業不是一個人的事,管理企業也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憑的是全體人員的分工合作與共同努力。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曾指出,公司是一幫人聚在一起完成一個人難以完成和沒有能力完成的工作,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團隊的力量,沒有一個企業的成功是依靠單打冠軍的取得的,救世主般的英雄、一言堂的家長,一支筆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企業的發展,但絕不能決定企業發展的未來。但是,如果團隊中的人相互促進、相互監督。在核心價值觀的帶動下必學趕超,企業便會迸發出源源不斷地動力。
勤學踐行,知行合一。成功與否與情商有關系,跟學歷沒有多少關系。但是成功以后跟讀書有很大關系,成功的人不讀書,一定是往下滑,而且會滑的很慘。現在已經不是改革開放初期,早已告別了“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
這個時候,一個人不學習、不讀書,就一定是下滑。看書和讀書不同。看書,講的是一目十行;讀書講的是字斟句酌。看書,是一種消遣,是一種時間的打發;讀書,不是對時間的打發,而是去追趕時間。看書,可以隨意隨性,自由放松;讀書,要求沉下心來,凝神靜慮。看書,只是淺層次的感受,比如看看新聞;讀書就要用心靈深處的東西去感受,去體會,去品味。看書,書看完之后,都會成過眼云煙,所能記得的東西自然也不了了之;讀書,是去捕捉文字語言之中閃動的思想,精彩的章節、詞句,深刻的思想內容,讓你記憶永久。看書,最多也是知識的積累;讀書,是能力的積累,是一經通而經經通的能力。但當讀書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也應重視實踐,正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讓腦袋豐落實為口袋豐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你的理論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弘揚正能量。“正能量”,源自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一本書,詞語本身是一個物理學概念。企業所講正能量,我認為就是走正道、講誠信、做實事、不搞小圈子、不做保護傘。
不做保護傘。很多項目經理業務不會接、工地不會管、資金沒有多,他動的腦子就是在公司的高管里找個靠山,平時娛樂打牌多輸點、請客送禮多送點、有事吩咐多辦點。這樣一來,業務有著落了、借款有著落了、管理就著落了,更重要的有錢賺了。最終卻損害公司,業務質量上不去,倒挖公司虛假訴訟,大額借款無法收回,這樣的業務只會把公司賠進去。
有健康心態。同樣一件事情,思考的方式、角度不一樣,你的感受就完全不同,所以,人的心態非常重要。時代既給了我們機遇,也提出了挑戰,但不論前面如何披荊斬棘,現在總算有很健康的企業基本面,沒有拆東墻補西墻的思考苦惱,還可以從容地坐在這里談未來的目標,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獲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要改變觀念,轉變心態,只要企業健康、身體健康,利潤永遠是其次的。
抓住契約管理機遇。契約的機遇針對全體員工。它強調的是一種大能力:“仁愛;實事求是;對事不對人;任人唯賢;講正義;群策群力;能做好千萬件小事一定能做大事”。對于人要怎么樣努力,稻盛和夫先生有個公式: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我們把智商比作100分,有能力的人或者智商高的人得90分,但他的熱情只有30分,這樣他得2700分。一般的人能力只有60分,但花了90分熱情,笨鳥先飛,那就是5400分。由此可見,人有沒有能力問題不大,關鍵是你有沒有學習、工作的激情。當然,企業落實契約管理也不拘泥于形式,關鍵是領會契約管理的內涵。通過契約形成集團內部積極向上、爭先創優的氣氛,形成引導企業良性發展的企業價值觀。
在繁雜的現代社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會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于人如此,于企業亦然。只有建立風清氣正、堅不可摧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奮起勃發,“水流千里歸大海,人行萬里還故鄉”。前行之路,永遠只有“成長”兩字,任何時候都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企業未來之路仍任重而道遠!
(作者: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龐寶根)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