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戈壁灘上的六載“艱守”,終于換來云開月明、開花結果!
2015年11月3日,是中鐵一局三公司明哈公路一期項目全體員工期盼已久、激動振奮的日子。他們在飽受艱苦環境與非正常施工狀態的挑戰與磨練后,最終以良好的信譽收獲二期3.48億元的綜合工程。
明哈一期工程價值不大,他們卻在此堅守如此之久,中間是怎樣的艱苦過程?12月初,記者對項目進行了采訪。
進場如“拓荒”
2010年8月底,三公司中標北京至烏魯木齊高速公路甘肅明水至新疆哈密段公路一期工程第三合同段,全長40.2公里。管段地處新疆哈密市區130多公里之外的戈壁深處。
據悉,該條公路的建設,是打通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東部出口,形成第二條全天候進出新疆的公路動脈,有利于進一步加強烏魯木齊———哈密——內地的聯系。
然而,廣袤無垠的大漠,荒無人煙,仿佛來到了遠古時代。“簡直是拓荒”,說到明哈項目前期建點,項目經理常文軍感慨不已,想起自己第一次迷路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8月30日,他帶人跟隨業主、設計代表,前往項目所在地察看交接線路中樁。由于沒有路,他們在戈壁沖溝中繞行,結果穿行了10個小時,就只找到一個設計中樁。他們沿著大概的線路尋找其它樁子,掉隊迷路了。已經到晚上11點,發現面前出現一座大山的影子,才知道方向跑偏了。手機沒有信號,此時油箱顯示僅能跑80公里,他們只好朝著靠近南面有燈光的地方徑直狂奔,走出戈壁。
更有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據項目總工黨江濤介紹:一次項目部雇了外面司機,從哈密附近調運磚頭。他們早上出發,當時便道未通,須不斷繞行,一路顛簸又沒有參照物,越走越荒涼,眼看離項目駐地就剩5公里了,天又快黑了,司機卻死活不肯走了。即便項目人員提出多加錢,司機最后還是掉頭跑了。類似的例子發生了好幾次。
前期營地未建好,最受苦的要算現場測量人員了。現任工程部長、時任測量隊長祁玉貴回憶,每次去工地,他們都背上馕餅、礦泉水,中午飯就著咸菜吃一頓;碰到下雨天,矮矮的梭梭草根本藏不住人,只好站著淋一番雨;晚上回來住帳篷,早晨起來臉上布滿了一層沙子。
茫茫戈壁,還是狼等野生動物出沒之地。2011年就有施工作業人員遠遠見過狼的身影。祁玉貴曾見過這樣的情景:一天早上剛到工地放線,離所處位置的不遠處,便躺著一頭黃羊,軀干被吃得只剩頭部和一排骨架,地上流著一灘血。
解決“三無”難題
有人這樣對比明哈四個標段:四標挨著村莊,一、二、三標地處荒涼之地。而三標又位于煙墩苦水風區,可謂全線最艱苦的標段。
“我們剛收到中標通知書,業主就催得急,要求施工單位大干快上,修便道、建營地。”常文軍說。
然而,三標營地選址不在標段中心,原因很簡單:一是靠近礦道,人氣旺一些;二是沿管段試遍各種信號源手機,唯獨這兒偶爾有微弱的信號。
沒水沒電沒信號,成為三公司明哈項目進場后,一直在努力解決的三大難題。
項目部曾三次邀請專家檢測管段內的地下水情況,三次得到相同的結果:該區域地下100米內沒有水。再三比選之后,項目部只好從50多公里外的駱駝圈子鎮取水,以保證項目職工及作業隊伍生活用水。至于施工用水,項目部從26公里以外的山溝引水,并儲備利用好沿線附近的三處水源,確保施工生產。
從2010年開工到今年初,沿線根本不通電。項目部自購了5臺發電機,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發電供電。與此同時,項目班子絞盡腦汁,一直積極對外溝通,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爭取,借助當地電力部門,聯系上附近某家風力發電單位,于2015年5月實現了大電接通。
手機沒信號,這可咋整?為此,項目部主動聯系幾家通訊公司,通過交流和談判,最終征得中國移動的支持和幫助,在沿線架設了簡易信號塔,2011年實現整個管段信號暢通。前期沒有網絡,項目部人員抽空趕到哈密辦事處發送文件資料,2015年又與移動公司經過對接,拉了一條20兆的寬帶。
“開工以來,我們一邊想方設法解決基本困難,一邊著力改善工地文化生活和業余活動。”黨江濤介紹,項目部為員工配發生活用品和洗滌用品,完善基本生活設施,工余時組織籃球賽等,消除大家在戈壁荒漠的寂寞感。
與此同時,項目部跑步建點、人員設備迅速集結。2010年底,項目部已完成營地、拌合站、預制梁場等臨建,拉通40公里便道,開始清表和橋涵基坑開挖等工作。
遭遇“停建緩建”期
正當大伙卯足干勁、全身心投入施工的時候,明哈項目“停建緩建”期如霜雪般悄然降臨。
2011年初,新疆交通廳對所屬公路局和建設局進行整合。明哈項目業主由公路管理局變更為建設管理局。
黨江濤回憶說:新業主一上來,便重新提出要求,不讓像前期那樣搶工,按合同工期施工,抓質量抓亮點,特別是將路基橋涵的外觀質量作為重點進行把控。
更為嚴重的是,至2011年5月明哈項目建設資金也開始緊缺起來,業主下達的任務不飽滿,全線各標段一直處于干干停停的狀態。特別是2013年和2014年,業主都是到9月份才要求開工(新疆適合施工的季節為4月到10月)。
以2011年和2012年施工為例,項目部主要是進行土方、結構物施工,橋涵上架設梁板,而水穩、瀝青下面層施工全線40公里才鋪5公里。
一期工程才干一部分,想多干點卻沒活干!
常文軍告訴記者,面對這種非正常施工狀態,項目部曾經有過這樣的打算,經請示由三公司墊資干完剩余工程就撤場,可是方案到業主那就被否決了。
無奈之下,每年三公司下達的年度計劃,明哈項目部都要申請調整。在三公司的協調下,從2012年起項目部集中起來的人員也開始進行分流:有的被調往其他項目,有的人事調令雖然在明哈,卻在周邊項目進行駐勤。
項目辦公室人員曾作統計,前期進場項目部人數達到高峰,僅管理人員就達60多人,而歷經建設低谷后,至2015年項目正式員工僅剩19人。
靠“打零工”生存
12月5日,明哈項目駐地門口,一張藍色鐵皮牌子醒目地寫著:
“院內對外出售:混凝土和瀝青混合料,出租大型工程機械設備;承攬各種土建工程和混凝土工程及鋼筋加工。”
“這幾年明哈項目沒活干,我們就是靠這,在外面找點零活,才把職工工資保住了,就這樣熬過來了。”常文軍指著牌子說。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項目部始終把抓好對外經營視為生存之源。常文軍、黨江濤帶領留守職工自謀出路,給風電建設項目修過便道,給哈(密)額(濟納)鐵路項目供過料等等,干的活小到幾萬元,大到數百萬元,總之是利用有限資源,爭取最大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27日至9月20日,項目部在不影響明哈高速一期工程路面施工的情況下,受命承攬了一項近千萬元的政治工程,即哈羅公路改移工程1.3公里的二級公路施工任務。他們全力以赴、晝夜施工,提前1小時完成節點任務,受到了哈密地區行署和地區交通局的致函表揚。
明哈建設“回暖”
冰川積雪,終有消融之時。
當年輪劃至2015,一切似乎充滿了轉機。
3月15日,三公司明哈項目全員已提前進場,相繼展開了培訓學習,“三工”建設,材料貯備,設備維修,場站改建,便道、導流壩、邊坡、土路肩整修,以及復工申請等開工前的準備工作。
早在2014年10月,曾擔任三公司工會副主席、寶雞辦事處黨總支書記和房建公司黨工委書記的張濤調任明哈項目黨工委書記,將自己豐富的黨群工作經驗傳播到此:建立“三清四訪”制度;落實“職工生日”制度;注重員工心理疏導……通過人文關懷,使得參建員工的精神面貌和勞動積極性得到根本改觀,為項目管理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不久,外界傳來的福音不斷!
5月8日,在幾個參建單位的多次爭取下,業主口頭下達復工命令;5月27日明哈項目通過指揮部、總監辦、駐地辦復工驗收;7月26日,明哈一期工程正式設計圖紙到位。
此時的三公司明哈項目部,猶如久旱逢甘露的小草,拼命地吮吸養分,抓住時機展開施工。
從5月31日起,他們在全線率先開展水穩基層施工,在業主未要求進度的情況下,相繼果斷掀起了“大干六十天,確保管段水穩基層全面完工”、“六比、六爭當”和“大干五十天,確保瀝青中面層全面完工”三大勞動競賽,均提前完成目標任務。施工中,項目管段年內剩余封層、透層、粘層和防水層同步適時推進,在建工程形象進度始終全線領先。
截至10月22日,項目部率先實現了業主下、中面層年內全面完工的目標工期。11月初,三公司中標明哈公路二期第七合同段工程。雙喜臨門之際,業主專門向中鐵一局發來了賀信。
11月中旬的明哈項目慶祝會上,項目黨工委書記張濤難掩興奮之情,即興創作對聯一幅:
上聯:吃三睡五干十六明哈筑路叫板兒子娃娃精神
下聯:竭心盡力爭一流戈壁會戰再現西北漢子本色
橫批是:干完一期干二期
(薛亮 張濤 牛西寧)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