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慶生 張高青
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工程造價 1.3億元——由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總承包的上海市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體量并不龐大,但卻很特別:該工程地處上海繁華鬧市,緊鄰居民區,施工環境復雜,要讓項目出彩困難重重。但承擔施工任務的二建集團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部自2013年6月進場施工以來,卻已連續斬獲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優質結構、上海市綠色樣板工地等榮譽稱號。他們是怎么做到的,這又是一支怎樣特別的團隊呢?
圖為即將竣工的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工程。(顧慶生/攝)
特情:基坑離居民樓不足10米
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普陀區長風生態商務區,二建集團項目部面對的是兩大特殊情況:一是工程北側緊鄰軌道交通13號線,13號線的其中一個出入口與該工程2號樓底板連接;二是工程東、南兩側均為老式居民小區,基坑邊離居民樓最近處不足10米。
掛帥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的是二建集團五公司青年黨員項目經理陸巍。曾獲“上海市建筑業企業優秀項目經理”的他,雖是一名80后,卻有著豐富的施工管理經驗。在他看來,這兩大特殊情況是兩大難點,決定著工程建設的成敗。
第一大難題還好解決,項目部通過采取分區開挖、基坑變形控制、降水抽水控制等技術措施,較好地確保了緊鄰地鐵及居民區住宅的結構安全。但第二道難題卻令人頭疼。工程剛動工時,周邊小區曾經有居民掛出橫幅,對項目建設不理解。如何疏導民情,讓周邊居民理解項目部的工作,由排斥到接納再到支持呢?項目團隊提出了“理解、共建、和諧”的“六字”工作方針。項目人員主動走入居民小區了解情況,小區有多少戶人家,孤老有多少,房屋結構如何,居民為何有抵觸情緒等等。項目部設置居民來訪的接待室和意見信箱,印發“社會意見征詢單”,多方面征詢居民意見。項目部更是提出了共建聯建的思路,與當地派出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簽訂共建聯建協議。
“社區居民無小事。”對二建集團項目團隊來說,除了采用多種降噪抑塵措施減少施工對周邊小區的影響外,為居民解憂辦實事成為份內事。2013年夏天,一次特大臺風暴雨的侵襲令周邊小區不少底樓居民家進水,當時已是晚上10點多鐘,項目部不顧夜黑風大,派人拉著水泵前去居民家中清理積水,解了燃眉之急;中江小區有幾位孤老,居住的房子存在墻體裂縫、粉刷層剝落等不同程度的問題,而又沒有能力自己修復,二建項目部知道后派人前往免費修繕,解除了老人的后顧之憂;工地附近一居民小區內的停車棚因火災遭到損毀,又是二建項目部二話不說主動幫其搭建了一個新的停車棚,為居民辦了一件實事……二建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居民們的心,贏得了居民們的支持,中江居委會甚至還給二建集團寫來了表揚信。
業主方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的領導感嘆:“這個工程緊鄰居民小區,原本很擔心施工會激發矛盾、影響項目進展,沒想到施工方與社區居民和諧相處,工程建設進行得如此順利,真是不容易!”
特色:都市里的綠色工地
“正因為項目地處鬧市中心,緊鄰居民區,我們更要打造一個令居民放心滿意的環保工地,讓‘綠色施工’成為項目的一大特色。” 項目團隊深深懂得“知行合一”的深刻內涵。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二建集團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累計節約用電5.0212萬度,節約柴油3296升,節約用水2223立方米,節約木方50立方米……全面實現綠色工地的目標要求。
為保護周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項目團隊更是在控制揚塵、管控噪音等方面狠下苦功——
在揚塵控制方面,開工伊始即對施工場地作全面硬化處理,以減少揚塵污染;在東側臨近小區的圍墻處安裝加高防塵隔離;施工現場出口設置洗車槽,出場車輛必須清洗;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物料的車輛,必須做到封閉嚴密;對易產生揚塵的堆放材料采取覆蓋措施;對粉末狀材料封閉存放;清理樓層垃圾時,搭設封閉性臨時專用道或采用容器吊運;利用廢舊油桶自制灑水小推車,土方作業時每天使用,做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1.5米,不擴散至場區外。
在噪聲控制方面,組織人員按各施工階段對施工場界噪音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每周進行一次,夜間施工加密監測頻率;將噪音、振動較大的機械設備安置在遠離居民的區域,同時采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音和振動,比如空壓機工作時使用隔音罩控制噪聲;在緊鄰居民區一側的圍墻加裝隔音屏障,進一步降低施工噪音;混凝土支撐拆除采用低噪聲的排孔切割施工工藝,以降低噪聲,同時將分段拆除后的支撐運至場外破碎,減少現場揚塵和噪音污染。
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人性化的舉措,讓項目工地與周邊居民小區和諧地融入在一起。2013-2015年,二建集團項目團隊已連續三年榮獲“普陀區文明工地”稱號,2014年獲“上海市文明工地”和“上海市綠色施工樣板工程”稱號。
圖為青年黨員項目經理陸巍(中)在現場與團隊成員一起商討工作。(顧慶生/攝)
特效:老少搭配迸發正能量
二建集團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部共20多人,除了4人年齡在60歲左右外,其他的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其中有6人更是近一兩年才進項目部的年輕人。老的老,小的小,但就是這樣一支外人看來有些“青黃不接”的隊伍,卻展現出了強大的戰斗力,迸發出超乎尋常的正能量。
作為項目團隊的關鍵人物,今年35歲的項目經理陸巍,是項目部年輕人中最年長的,他一頭系著幾位老職工,一頭連著一幫小年輕。如何將“老少爺們”嚙合在一起,他的做法是以身作則,用行動來引領和感化。2013年,陸巍剛來到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項目時,妻子正懷身孕,后來孩子出生了,再后來咿呀學語會叫爸爸了,而項目也漸漸建成了。初為人父的他很想守在妻兒的身邊,但 3年來他留給妻子、孩子的時間和關心卻很少很少,他幾乎一直撲在工地上,晚上也常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但他知道,要凝聚起項目團隊強大的力量,唯有身先士卒。
幾位老職工也做出了榜樣。退休返聘的項目部副經理王濟華,具有綜合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主動承擔起協調項目部與居民小區關系的重任。不幸的是王濟華的愛人被查出得了重病,經常要到醫院做放療,非常需要有人照料。作為項目部最年長的老大哥,王濟華把傷痛藏在心里,堅持奮戰在工地,帶著笑臉與小區居民們談心溝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共建聯建上。其他幾位老員工如項目副經理杭詩明,還要兼職木工翻樣,天天蹲在第一線;王玉林、張國文已到了將近退休的年齡,卻依然像年輕人一樣奮戰在施工現場。老員工老當益壯、奮勇爭先的精神更是鼓舞了年輕人,項目經濟師小吳,大病尚未痊愈,便爭著來上班了;鋼筋翻樣小巫,家里小孩才幾個月,卻天天泡在工地;項目工程師黃巖為了工作,放棄了與新婚妻子的蜜月計劃……
項目部大部分為年輕人,項目部一直堅持主張要把年輕人培養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何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單項技術沒有競爭力,在負荷承受力允許的前提下,一專多能將是未來項目管理人員的發展方向。項目部現在的安全員是一名26歲的大學生,原來在工程公司坐辦公室,來到項目部后,項目部給他壓擔子,讓他擔任安全員,同時兼做綜合管理,半年下來已能獨當一面。這位小青年感慨地說:“在這里半年,比以前在辦公室兩年學到的東西還要多。”2013年進來的大學生方智磊,先是學鋼筋翻樣,后來又學材料臺賬管理,以及算量軟件的應用,現在已成為全能手。項目工程師黃巖,主管技術,但質量、現場、資料等都要管,他帶領幾個年輕人探索BIM新技術在項目中的應用,現在已能熟練運用Revit等軟件為項目建模演示……
項目做得出彩,項目團隊也是名聲在外。浙江寧波、江蘇溧陽,都曾留下項目團隊“走出去”的印跡。如今,二建集團承建的南京蘇寧徐莊108畝項目業已動工開建,該項目團隊部分人員已陸續趕赴南京,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屆時,這支“老少爺們”組成的團隊必將會給我們帶來一份新的驚喜!
相關鏈接:
上海市特種設備安全技術中心工程建成后,新址內將擁有若干具有國內領先水平、能夠承擔相關特種設備及其重要部件試驗任務的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型式試驗中心,若干具有國內領先水平、能夠承擔相關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任務的實驗室,以及國內規模最大、種類最全、方法最優的綜合性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試中心。中心的建成將全面提高本市特種設備安全檢驗檢測技術能級,服務全市特種設備安全運行,助推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為上海實現“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和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