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穎張照龍 王騰
工人在建筑工地像“白領”一樣上下班、工資有了“專用賬戶”確保足額及時發放、安全教育科技感十足猶如看“大片”、物業中心內能看電影、上網、理發和代收快遞……這不是發生在寫字樓或小區,而是工作生活在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湖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部的真實情景。
5月12日,建筑工人勞務實名制管理現場觀摩會在湖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舉辦。作為全國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信息平臺僅有的兩個試點項目之一,中建三局積極探索應用,經過科技館項目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經驗成果,讓1200余名勞務工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觀摩會當天,我們跟隨500余名來自全國各省、市行業建設協會、建筑企業代表,一起走進位于武漢光谷的項目工地,尋找其中的答案。
“互聯網+大數據”,實現建筑工人“一人一檔”
昨日11時30分,53歲的鋼筋工錢從明結束上午的工作,收拾好工具,走出工地現場,拿起一卡通在門禁上一刷,上午的工時、考勤及所在班組等信息清晰的顯示在屏幕上。“從來沒想過,在建筑工地工作會有一種當白領的感覺。”錢從明感慨。
“我們一旦進入該工地,就要將個人基本信息和職業資格認證、是否加入工會等情況錄入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系統。”錢從明自豪地說。通過該信息工作管理平臺,每個工人的工作經歷、技能等級、考勤、工資、用工、獎項、黨員發展情況等20余種信息一目了然。“放在以前,簡直無法想象。”
“錄進去的數據就是工人一輩子的履歷檔案,以后他們想再去別的建筑工地找工作也方便了,只要平時工作認真,系統中都有記錄,用人單位都能看得到。”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湖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常務副經理杜永奎說,這就相當于為工人建立了職業檔案,實現了“一人一檔”的管理模式,填補了過去多年勞務管理的“空白”。
這個平臺的“強大功能”還遠不止這些。項目管理員將工人的信息導入系統后,可實現與公安機關的人口信息系統接收。可通過該系統進行個人信息篩選審核,對有不良社會記錄人員謹慎使用。發現犯罪或公安部門追逃人員直接向公安機關舉報。利用該平臺,勞務工人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服務,包括求職招聘、法律援助、職業培訓、個人信用查詢等。
如此先進的建筑工人勞務實名制管理具體如何實現?“其核心就在每個工人持有的“一卡通”上面,工人們的全部信息都儲存在這張小小的卡片上,可以說,這張卡是工人在建筑工地順利工作、生活的鑰匙。” 杜永奎介紹,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技術基礎,通過云、網、端把整條勞務實名制管理鏈打通,全面保障建筑業勞務工人權益,促進勞務工人職業化、產業化發展。
“實名制+專用賬戶”,確保工人工資足額發放
“去年10月,公司賬戶因為種種原因被暫時凍結,工人工資發放捉襟見肘,眼看討薪風波就要上演,恰恰有了這個專用賬戶,解決了燃眉之急。”中能浩天勞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能至今仍然心存感激。
張能念念不忘的這個“專用賬戶”不僅可以解除勞務企業老板發放工資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還能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勞務糾紛的“頑疾”。
“通過運用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中建三局作為總包方與勞務公司分包方和銀行簽訂三方協議,建立工資共管賬戶,實行銀行代發工資制。”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侯玉杰介紹說。簡單來講,就是中建三局每月按時將工程款打入勞務公司所在銀行的賬戶,其中勞務工人工資設為專用賬戶,一旦打入錢款,該賬戶不能開通網上銀行等電子支付渠道,也不能取現,錢款只能用做為工人發工資。中建三局作為總包方起到監督職能,銀行每月發放公司要向總包方出具工資發放憑證。“銀行代發工資機制,確保工人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構建和諧勞務關系。”
那么,工人工資發放的依據與以前相比有何不同?“差別可不小。”侯玉杰說,傳統都是采用“手工”方式記錄,效率低、容易出錯,經常因為核算不準引發矛盾,現在工人沒有這個困擾,依托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精確統計勞務工人考勤情況,為勞務工人工資清算提供了準確的依據,有效規避了勞務糾紛,為農民工資足額支付、月清月結撐起了“保護傘”。
農民工還可以登錄“云筑勞務服務云”手機APP,綁定銀行卡后,實現隨時隨地查看工資發放記錄。“我們現在每天可以通過這個APP查看個人考勤和工資發放情況,能減少工資結算經常發生的少算考勤現象,太方便了。”項目雜工曾祥政對記者說。
“實名制+VR、物聯網技術”,為工人打好“安全傘”
2015年8月的一天,鋼筋工劉文華正在工地鋼筋綁扎作業面進行當班收尾工作時,突然犯了心絞痛,倒在地上。“馬上就下班了,周圍已經沒有了工友,我疼得連電話都拿不穩了,腦海里想著完了完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至今心有余悸的劉工摩挲著手里的一卡通說,“全靠它,我才撿回了一條命。”
原來,每名工人通過門禁系統上工時,勞務實名制管理系統都會記錄下其姓名、工種、所屬勞務隊伍及工作時長等信息。工人超過4小時工作時長后,顯示屏還會將名字顯示在屏幕上,便于保安現場監控查詢。當天,正是保安發現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劉文華很久都沒有出來,立即通知其勞務公司到其工作區域進行尋找,不到10分鐘后就發現了他,將他送到醫院搶救了回來。
除了應對突發情況,實名制一卡通還著力于日常性、系統性的安全教育。在項目安全體驗區,我們見到了一個20余平米特殊的“電影院”——VR安全體驗館,每一名勞務工人進場后都首先要來到這里看一部“大片”。項目安全總監陳豪介紹,“里面設置的VR系統,能結合項目施工特點,高度還原各類安全事故發生過程,增強安全宣貫的趣味性。工人們戴上VR眼鏡,就能全沉浸式體驗高空墜落、物體打擊、觸電等危險場景。”
VR安全教育體驗館可一次性容納最多12名工人同時體驗,且由移動式板房搭建而成,便于開展流動安全培訓,成本低,效果好。工人鐘小生在體驗完后說,“這些模擬場景幾乎和真的一樣,這種安全教育形式通俗易懂,比傳統的講座更容易接受。”
看完“大片”后,工人們還要繼續接受安全知識培訓和實體安全體驗,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通過安全教育后,才能拿到“一卡通”、獲準進入施工現場,此后還要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回爐充電”接受安全教育。在每半個月的定期和節假日等不定期的系統篩查中,項目若發現某個工人接受安全教育頻次未達標,將凍結其“一卡通”的進出工地權限。
為進一步做細、做實安全管理,項目還將一卡通與物聯網技術結合了起來,并設置了專用基站。陳豪說,“接入iBeacon精準定位手段、LoRa遠距離信號傳輸技術,利用可定位手環、可定位安全帽、視頻監控等,能實現對每個工人、風險性較大的特種作業部位和設備、消防安全實時動態監控。”
在工友宿舍,工作人員拿著小巧的造煙棒對準吊頂上的煙感報警器,當濃度超過國標消防規定后,報警器上的紅燈開始快速閃爍,急促的報警聲不斷響起。最快10秒鐘,最長1分鐘,項目全體領導班子和相關管理人員都收到了報警短信:生活區203宿舍在16點32分發生煙霧報警。在手機和電腦雙網頁平臺系統的三維圖中,則能清楚地看到該房間所在具體位置、入住人員信息等,開展巡查、搶險和通知人員撤離變得更加高效。
“實名制+物業化服務”,提高工人幸福指數
5月10日傍晚,在寬敞明亮的工人食堂里,項目工人張華杰和幾位工友邊吃晚飯,邊商量著一會去物業服務站休閑放松一下,“聽說今天晚上影視廳繼續放《人民的名義》,要不一起去看看?”
吃完飯,他們先來到了一站式綜合自選超市。超市內,1800種日化品、食物、勞保用品等琳瑯滿目,價格與外部商店一樣甚至更便宜。選購了花生、鳳爪等“零嘴”和啤酒、飲料,張華杰拿出一卡通在收銀處一刷就完成付款。“以前在工地上,有時候上工不方便帶手機,或者會忘了帶錢,現在有了一卡通,不管走到哪都需要用它刷門禁,必須整天戴在身上,想買東西時不存在專門跑回宿舍一趟或者找工友借錢的麻煩了。”
湖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黨支部副書記張芬介紹,“剛進場時,由于周邊比較荒涼,考慮到工人們外出購物不方便,我們開設了超市,并在一卡通上集成儲值、支付功能,使用起來比“支付寶”掃碼還快捷。一卡通丟失后,工友只需到服務站報失,余額就會退到手上。”
具有支付功能的一卡通不僅可以用來購物,還集成了洗浴、理發、電話充值、收發快遞、排版復印、代購火車票等眾多市場化服務和圖書閱覽、觀影、維權咨詢等免費服務。為了進一步提高工友幸福指數、打造溫馨“家和”氛圍,項目又在湖北全省率先引入專業物業公司,由包括很多大專以上學歷的35名高素質“管家”,為400多名工友提供專業服務。
網絡中心里5臺電腦一字排開,儼然一個微型網吧,每小時收費3元,吸引了不少工友前來玩游戲。來自重慶武隆的“85后”工人劉建華說,“之前,要坐1個小時公交車出去找網吧,現在不用跑那么遠了。”
理發室則開啟預約功能,定期請來理發師傅集中理發,每人每次10元錢。記者采訪當天,電子屏上顯示著“項目部和服務站近期將聯手開展免費理發服務”,吸引了不少工友踴躍報名。
在浴室外,40歲的吳杰表示,“物業服務中,最受大家歡迎的是24小時熱水淋浴。因為在很多工地上,想洗個方便的熱水澡幾乎是奢望,大家下了晚班都提著水桶接熱水,要是碰到加班搞晚了,就只能一身臭汗地睡了”。
物業服務站還配備了各種消防設備和應急醫藥箱,每天專人巡邏;服務站還利用空地辦起了“開心農場”,種植綠色蔬菜,養殖家畜、家禽,為項目食堂供應安全食材。
為了將服務做進員工心里,項目要求物業公司的所有“管家”必須先從24小時輪班值守的保安做起,合格后才能繼續升職。來自黃陂的泥瓦工高前進說:“不少保安說話很有禮貌而鐵面無私,誰出入大門不拿門禁卡絕對不放行,但是會細致地解釋這是為了生活區的安全,讓我們敬佩又感動,感覺真正住進了和城里人一樣的小區里。”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