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8年的陜西小伙劉紅兵不曾想到,自己來到大上海,竟會做了曾經“看不上”的建筑工人。“但我做的建筑工跟以前想的不一樣!是在車間里看圖紙、操作機器,不是在外日曬雨淋、搬磚吃灰。”
劉紅兵的經歷并非個案。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在上海市住建委相關機制調整的激勵下,上海裝配式建筑的年落地量、年構件產量已經翻了十倍有余。正是“裝配式建筑”等政策、技術的廣泛推行,讓工地更文明整潔,讓施工更高效有序,讓城市更美麗宜居;讓越來越多像劉紅兵一樣的年輕人,積極投身這個傳統的臟、累、苦行業,亦讓這個“最傳統”行業,迎來轉型升級的契機。
裝配式建筑落實量連年翻倍
劉紅兵在上海市住總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的裝配式建筑構件車間工作,2006年入行,如今已是車間負責人,日常工作是看圖紙、拼模具,再操作機器澆筑成型。2600平方米的車間,50名工人,每年出產的異型構件產量達10萬平方米。生產出來的裝配式建筑構件被運送到各個工地上;由吊裝工負責安裝。
同齡的江蘇人孫棟杰,是萬科集團一名年輕的工程項目負責人。“去年我負責的張江翡翠公園項目一期標段,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他說,“萬科投入裝配式建筑多年,過去上海市場只有4家構件廠;這幾年至少翻了三四倍。”近年來,萬科集團在上海的全部住宅項目,都開始使用裝配式建筑技術。
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曉介紹,近年來上海不斷加大裝配式建筑推進力度,建筑工業化發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上海出臺的《關于推進本市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在土地出讓環節即落實裝配式建筑和預制率要求,并對采用裝配式建筑的商品房項目給予多重政策優惠和補貼。
至2015年,全年落實裝配式建筑達到610萬平方米,預制構件年產量達到500萬平方米,另有500萬平方米在建。技術上亦有突破,城建實業集團建設的松江佘北大居項目預制率達到80%,領先全國。
兩年項目至少提前三個月交付
為什么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董事長秦云從實踐給出答案:減少施工現場用工、縮短施工周期、降低勞動強度、節能降耗、提高綜合效益,還能促進建筑業與先進的制造業、信息業深度融合。
劉紅兵和孫棟杰都深有感觸。“叔伯輩也有人出來做建筑工,他們的工地上臟亂差,樓層高了還有危險。”劉紅兵說,而“搭積木”式的裝配式建筑,不僅不怕風雨,更讓工地干干凈凈,粉塵、泥漿等污染物大大減少。市民最頭疼的“工地揚塵”問題,在裝配式建筑工地上幾乎看不到。
“我們是在車間里造高樓大廈。”孫棟杰說,正因為構件全在車間生產,其質量穩定、有保障,超過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工地現場操作。而且,采用裝配式技術,窗玻璃和窗框可以從出廠時就結為一體,比現場安裝更少滲漏;一些企業“定制”帶有面磚的建筑外墻,保溫層等質量好不說,面磚本身可在車間用混凝土澆筑,減少了脫落的風險。
工期和人手,更是大有不同,所需的現場人工要減少30%,對天氣依賴也少,“兩年的項目,至少可以提前三個月交付。”孫棟杰說。
市住建委主任顧金山說,“隨著上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推進裝配式建筑已經成為上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建成綠色宜居美麗城市的重點工作。”
新建建筑原則上全部“搭積木”
建筑行業內,更習慣把裝配式建筑及其帶來的改變,稱為“建筑工業化”。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徐征認為:“這將是我們行業必然的發展方向。”
建筑業曾被公認為最傳統的行業。工地“大工”做木工、打鋼筋,“小工”被戲稱為“搬磚”,都是重體力勞動。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調整和生活水平提升,這樣的工作內容越來越吸引不到人。目前,“大工”的日薪已經漲到300元。對建筑行業來說,藉由裝配式建筑、BIM技術、綠色建筑等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當前裝配式建筑還存在一定增量成本,但隨著人力成本增加,能夠改善工人待遇和產出效率的裝配式建筑,未來必將成為行業的主流選擇。上海建工、上海城建、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都已搭建起自己的裝配式建筑生產體系;裝配式建筑的集中培訓計劃和實訓基地,也已有序地建立起來。
就在今年,“十三五”開局之年,上海提出在全市范圍內符合條件的新建建筑項目,原則上將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顧金山表示,市住建委將繼續聯合相關部門,形成合力確保裝配式建筑項目推進,同時堅持技術先行,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在不同結構體系中的應用;促進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從完善體制機制、提升技術水平等方面,系統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內蒙古科技館新館工程是內蒙古地區標志性公益建筑,整體采用旭日騰飛創意方案,造型新穎,結構異常復雜。作為公司的重點工程,項目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強化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全覆蓋的總承包管理,通過精細化管理,解決了異型復雜建筑的施工組織難題,創造了精品工程,積累了大型多曲面結構的施工經驗,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近年,現行資質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資質標準的不合理之處逐漸顯現,資質掛靠、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屢禁不止,擾亂了建筑市場的正常秩序。為此,各地建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廣大企業,交流了資質管理運行的現狀,提出資質標準修訂的相關建議。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