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14年的總結
2014年過去了,正如2015年的到來,那是必然。
在沒有完整統計數據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對2014年進行大致的總結,中國建筑業走在一條持續十年的強勁增長快道上:巨大的投資、數不清的項目、如流水般的資金,時時出現“會當臨絕頂”的感覺,但一個個新的機會又來了,一個更高的頂峰在后面,這給所有的建筑人一個艱難后的驚喜,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6%左右,建筑業的產值將超過18萬億,在GDP增速約7.5%的大背景下,建筑業再一次遠遠跑贏中國經濟增速。
在總量增長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建筑企業的模式進一步多樣化,施工總包模式創新、EPC、BT、BOT等傳統模式不斷熟練并豐富,成為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思維不斷豐富建筑人的視野,建筑市場進一步細分并出現細分領域的新龍頭,維保市場引起建筑企業戰略性的關注并成為新的增長點,建筑工業化進入實戰狀態, BIM技術成為企業逐步使用的工具,一些企業甚至開始做電商平臺,可以預見,未來建筑人探索的領域和商業模式將不斷豐富,機遇在創新中不期而至。
從建筑企業的財務報告我們可以找到建筑企業發展的路徑,在總體增長的大背景下,明星的風采奪人眼球。2014年中國建筑行業利潤最高的“中國建筑”前三季財報強勁增長,營業收入5660億,接近2013年全年,利潤達到169億元,我們熟悉的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保持著收入、利潤同幅度增長,而其他建筑類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同樣保持增長。
2015年面臨的機遇
看起來沒有什么能阻擋中國建筑業、建筑企業的突飛猛進,2015年建筑業和建筑企業面臨哪些發展機遇?
機遇1:中國經濟繼續朝前發展,城鎮化和轉型升級兩大對建筑業利好的主題依然不會降溫。理智的人們會看到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著諸多困難,產能過剩的現實,增長速度逐步下降,國內消費難以啟動,出口面臨諸多困難,投資的杠桿也用到了極限,投資的效率不斷下降。即使如此,中國依然會利用投資這一拉動經濟增長的工具:2014年發改委不斷批復各類項目,從軌道交通到核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在經濟低迷時依然不會減速;當房地產面臨困難,大幅度降息讓我們看到了房地產的拯救之路;大幅度降息降低了資金成本,拉動諸多行業的投資,為眾多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支持。無論是城鎮化還是產業的轉型升級,都意味著新建或者改造,只要城鎮化和轉型升級不停步,建設就不會停止。
機遇2:“一帶一路”的新思維為建筑業帶來了世界建筑業“大同”的新機遇,推動著中國建筑企業走向世界。“一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進入歐洲經濟圈,南進入東南亞和非洲。由習近平提出的這一宏偉構想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已經獲得廣泛認同,其建設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預計,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成為重要的中國國家戰略,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機遇,更是中國建筑企業走向世界的機遇,2015年是“一帶一路”從構思走向實施的開始。
機遇3:中國建筑企業自身能力提升,逐步達到國際中上水平,拓展國際市場實力增強。市場是沒有邊界的,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突破邊界,簡單的研究就可以發現中國建筑企業從事國際業務的總量、中國建筑企業在ENR中的排名都在同步提升,這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國建筑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在提升,能力提升的背后是國內工程建設多年的經驗、頂尖工程項目的技術積累,中國速度、相對低廉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在部分領域如高鐵、大型橋梁、大口徑隧道、地鐵等諸多方面形成的工程、運營設備、管理水平達到國際水平,如果再加上中國建筑企業國際商務經驗的不斷積累、對國際建筑業市場的不斷熟悉,中國建筑企業在國際建筑市場會逐步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只要我們潔身自好、操作規范,國際建筑業市場一定會有中國建筑企業重要一席,這是國際建筑業市場給中國建筑業的新機遇。
機遇4:建筑業制度改革和新技術推廣帶來的紅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1.0版出臺,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市場化起決定作用,掀開了改革的2.0版,這是一個強勁的信號。從中央文件到李克強總理不斷強調的改革紅利,從建設部92號文的建筑業改革發展意見到質量大檢查、BT模式的規范等,從非國有投資不再強制招投標到各類人員資格證書的取消,我們看到改革從方案到實施正在按部就班推進,也許對微觀的企業是小事,但對于整個建筑行業是利好,每一個企業小成本的降低,就是行業利潤的大提升,建筑業會逐步迎來一個真實的市場配置資源的時代,套在企業脖子上的繩索會逐步減少甚至完全取消,這無疑是前行的力量。
管理和技術的進步是推動建筑企業發展的新力量,建筑企業管理水平伴隨著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依靠接項目打天下的建筑企業逐步被淘汰,這正是優勢企業兼并重組的新機遇。君不見最近幾年,建筑業的兼并重組案例不斷增加,這無論對行業還是行業內各個層次的企業都是好事,差企業被好企業兼并找到出路,好企業更快找到資源,發展自己;在管理提升的同時,應用工具BIM正成為建筑業最廣泛探討的技術之一,對促進建筑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為行業提升利潤帶來新的空間。
或許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其他機遇,建筑工業化的不斷前行和環境惡化帶來的新市場等,一個伴隨著人類進步而發展的建筑業永遠不會停止前行的腳步。
2015年面臨的挑戰
每一個成長的背后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斷建設的工程,既意味著一個新的維保市場的誕生,也意味著新建機會的逐步減少;高度市場化的競爭方式對強者意味著勝利,對弱者意味著失敗和死亡;建筑業準入放寬對依靠自身能力吃飯的企業是天使的福音,對依靠資質吃飯的企業是魔鬼的詛咒,這正是2015年建筑企業面臨的諸多挑戰。
挑戰1:建筑業市場的變化。由投資增長拉動的新建市場將不再強勁,大規模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不斷降低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回報率,據投資機構統計,2007年開始,中國的投資回報率逐年降低,從投資逐利的天性來看這無疑增加了未來投資增長的難度,正如房地產的投資回報率降低,房地產開發商就不會買地建房,高速公路的投資回報率降低,高速公路就難以開建,以國家意志、追求社會效應為主的投資總是有限的,行業也是受到限制的。中國投資增速逐步下降是必然的,甚至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5年以后中國的投資可能不再增長,這對于習慣于高速增長的建筑行業是挑戰,對于習慣于做高大上項目的公司可能是挑戰,市場的競爭在建筑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將進一步過度競爭。
挑戰2:是建筑企業傳統模式不再。多數建筑企業習慣于傳統的施工總包模式,別人告訴我們怎么做就怎么做,把產品與技術結合賣給客戶是難事;習慣于帶錢幫客戶做,但以合理的方式幫助客戶籌措資金做是難事;簡單增量模式可以做,價值鏈延伸的組合模式是難事;傳統模式中各環節互不相關,但要塑造各環節有機結合的新模式是難事,可以預計,這些難事對于人才、組織、技術傳統的企業,實現轉型是一個巨大挑戰。
挑戰3:是資源的進一步緊張。過去不斷增大的業務量對人力資源的總量提出過巨大的挑戰,未來人力資源更大的挑戰是人力資源的結構性短缺,新的業務和新的業務模式,需要新的人才,總量短缺尚可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拉動人員的成長,結構性短缺所帶來的人才短缺難題解決難度更大,投資業務需要投資行家、國際業務需要國際性人才,建筑企業顯然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這樣的人才,沒有人才的業務承接無異于把戰車推向陷阱;資金進一步緊張,企業的應收賬款不斷增高,項目結算周期不斷延長,而甲方有可能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少支付或者不支付,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企業的經營就可能雪崩,君不見溫州中城建設破產;即使企業能從銀行融資,高額度的帶息負債不斷提升企業的財務成本;而企業投資的PPP類項目,要么回報率不斷降低,要么項目的回購周期不斷延長;越來越復雜的外部環境,使建筑企業的風險控制難度加大;雖然總體利潤在增長,我們看到,不斷增大的規模、不斷加快的發展速度,讓企業走在一根繃緊的鋼絲上,誰知道蝴蝶什么時候煽動翅膀?誰知道什么時候出現黑天鵝?
挑戰4:是企業管理和掌控更加困難。在企業內部,規模不斷增大、人員數量不斷擴充、組織層次不斷增加、業務模式不斷豐富、業務區域不斷變廣、客戶需求不斷豐富,使企業各個層次管理者的能力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企業的復雜性甚至超越企業最高領導者的能力,能力的不及,導致組織效率降低、內部腐敗增加、市場經營判斷力下降,這些都是中國建筑企業,尤其是大型和高速增長企業面臨的新挑戰,這一挑戰的力度將不斷增大。
挑戰5:是走出去如何適應新環境。中國建筑企業走出去是必然,但顯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沙特輕軌項目、波蘭高速公路項目并非是失敗的孤例,政治風險、法律風險、技術風險、社會風險依然會伴隨建筑企業左右,而自身投機取巧的心態和做法依然不會離我們遠去,損害中國、中國建筑企業、中國人形象的項目案例依然會發生,損失還會繼續,只有平常心、客戶市場和價值,才能讓我們遠離貪婪的魔鬼,尋找海外建筑業的火焰。
2015,一個建筑業的舊時代正逐步離我們遠去,而一個建筑業的新時代正在開啟,當我們站在這個交匯點,怎么能不重新審視?審視環境、審視成敗、審視模式,更需要審視未來。
2015,對建筑業這樣一個古老、傳統而又不斷創新的行業,大道當然,不是每個建筑企業的終結者游戲,腳踏實地者將繼續前行,投機取巧者將逐步出局并走向終點,我們別無選擇,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作者:上海攀成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福和)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