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遲遲不肯露面的國企改革方案,“一帶一路”總體規劃果真如坊間預計的那樣在博鰲正式亮相。“一帶一路”風,節奏不慢。
概念股對號“漲瘋”
不管怎樣,“一帶一路”相關概念股都已經“漲瘋”了。
3月30日,“一帶一路”規劃出臺的第一個交易日,相關行情呈脈沖式上沖,五礦證券分析師王先春形容之為“輪番攻堅、攻勢凌厲”。
也就是說,盡管目前內地股市尚無“一帶一路”指數,投資者們已經迫不及待用資金票選出了“一帶一路”的熱點。其中:常林股份、振華重工、中國交建、柳工等13股漲停;水利建設、絲綢之路、工程機械、銀行、新疆板塊、交通設施、高端裝備分別上漲2.72%~4.65%;熱浪甚至波及香港股市,以中國中鐵、中國南車、中國北車等為成分股的“一帶一路”指數漲5.03%,帶動香港股市國企金融指數、國企指數等大幅上漲。
中國股市總是那么讓投資者琢磨不透,這個反應是否有些過激呢?
因唱空“房市”名聲大噪的深圳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這次沒有唱空 “一帶一路”,“股市大漲,顯然是一帶一路概念股大漲引發的,我國內部經濟已經飽和,再挖掘的空間不大,只能采取走出去戰略,通過擴大對外投資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原來我國對外投資是企業行為,效果不佳,現在是國家戰略,由中央高層推動,效果不同一般。”他建議,投資要關注政府投資取向,跟著政府投資方向走,才能事半功倍。
“目前的A股確實牛氣沖天,至于股市‘牛氣’從哪里來,市場普遍共識是,股市反應一般會先于實體經濟。”評論員王觀分析,種種現象顯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各項舉措正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推進,都將為股市帶來正能量。
關鍵還是看企業
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牛氣”到哪里去,或許才是實業家們更要想清楚的。市場專業人士何小林給企業家做了系統的估計:“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加,我國高鐵技術的成熟,還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一帶一路’實施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資金也有了保障,‘一帶一路’將會產生大量的新經濟。”這包括:中國高鐵將是我國少有的可以參與全球產業競爭的行業;“自貿區”將會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式;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基于此,他很樂觀——中國股市必破6124點。
與概念股對應的,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總結,在設施連通方面、電力基建、能源基建、通信基建會產生大量的機遇,而貿易的暢通方面會為現代農業、現代漁業、現代礦業、新能源、新生物醫藥、新材料帶來巨大的商機。
關鍵還是看企業,這點幾乎沒有爭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中國已經發展起來,資本和產能已經過剩,“走出去”是中國現在必須要做的事,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去的主體并不是政府,而是資本,政府只是順水推舟。
“一帶一路”誰更可能打頭炮?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看準了高鐵和核電,在他看來,高鐵、核電能夠帶動大量生產設備的輸出,以高鐵為例,高鐵的鋼軌、枕木以及周圍的輸電設備等,技術含量較高,需要成套引進。此外,設備的輸出不僅帶動了投資,還將帶動勞務的輸出。“另一方面,傳統貿易仍要繼續保持,雖然目前總體上‘一帶一路’對出口的利好大于進口,但出口必然帶動進口。亞投行還將帶動人民幣國際化,另外還有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周世儉說。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席絢樺認為,中資企業處于良好的位置,可從“一帶一路”舉措中受益,因為中國在“一帶一路”舉措、絲路基金和亞洲基建投資銀行均肩負起領導角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能提供全面的基建產品。領先的中資基建公司在處理惡劣環境項目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由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有些國家,尤其是中亞國家,在基建(特別是實體及電信基建)方面較中國落后。中亞亦是中國能源供應的重要來源。因此,在“一帶一路”的驅動下,油氣儲備的投資可能會迅速發展。
尋找新商機
“我們完全可以借助‘一帶一路’尋找一些新的商機。華融集團旗下有資產管理、銀行、證券、期貨、基金等,這次‘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投行的設立,又給我們打開了一個視野,也提供了一些機會。”華融集團董事長賴小民的這番話代表了金融行業的觀點。
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也表示要加強同業合作,“既可以對一些項目搞銀行貸款,也可以對一些銀行搞轉授信,由所在國的銀行支持一些民生項目,當然我們也一如既往地堅持和多邊國家的合作,我們現在建立了一個數據庫,涉及64個國家,大約900個項目,涉及投資8900億美元。”
無論是概念股還是輿論場,民企的聲音確實弱了些。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已經迫不及待就中國民營企業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提出三條建議:一是建議國家盡快出臺“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細則,針對各國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標準,以便企業走出去更容易操作;二是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引導有實力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在政策把握上讓企業少走彎路,走得更穩;三是建議相關部門組織民營企業到“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考察,把“一帶一路”建設落到實處。
關于怎么把政策給企業,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建國提醒,各地都在爭相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力爭成為重要節點,但區域競爭日益激烈,如果不能緊抓機遇,政策優勢發揮不出來,恐怕就會被邊緣化,優勢反而變成劣勢。他呼吁一定要市場為先,“‘一帶一路’藍圖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把市場運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上,無論是強調對外合作的單位是企業、項目、資本,還是明確提出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都在表明企業將成為‘一帶一路’的急先鋒。”
光大證券分析師薛俊認為,一帶一路已為大家所熟知,但其背后更為重要的是互聯互通,“一帶一路、互聯互通”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目前僅僅是開始,未來將會貫穿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他判斷,“一帶一路”的風可能會刮10年。
《經濟參考報》獲得了更準確的時間維度,有參與規劃者透露,“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的出臺只是應國際要求將“一帶一路”概念進行具化,只是個綱領性的長期規劃,“一帶一路”戰略要想最終實現可能需要30到50年。
看來,企業家恐怕還真急不得。
中國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22號外經貿大廈6層東區郵編:100037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國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